[实用新型]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3237.6 | 申请日: | 2013-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6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韦年达;戈祥林;黄贵;梁海波;赵雪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基坑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城市基本建设规模逐渐加大,一大批的工业、民用建筑等大规模投资建设风气云涌,一部分基础位于软土地区中,开挖深度较深,面积大,在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工程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围护结构变形过大的现象。基坑围护体系失效一般原因主要三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因为内在设计不合理因素导致支护体系失稳(如整体稳定、抗倾覆、抗隆起安全性小,支护结构强度、刚度不足破坏等)而引起基坑失稳;二是因为外界环境变化(如雷雨天气、超载、水渗入)引发基坑失稳;三是因为施工因素(如支护结构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挖土不合理、挖土扰动支护结构等)引发的基坑失稳。因此对于软土地基中深基坑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支护结构,有效保障支护结构的强度,对深基坑提供质量更好、更加安全的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简单、安全易行的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一排外侧支护桩和一排内侧支护桩,所述外侧支护桩和所述内侧支护桩的桩顶分别用冠梁连接,所述内侧支护桩桩顶冠梁标高小于所述外侧支护桩桩顶冠梁标高,且所述外侧支护桩与所述内侧支护桩之间通过围檩和连梁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外侧支护桩桩顶冠梁标高等于自然地面标高,所述内侧支护桩桩顶冠梁标高小于所述外侧支护桩桩顶冠梁标高4.5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所述外侧支护桩与所述内侧支护桩之间和所述内侧支护桩桩间分别设有止水帷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止水帷幕采用二重管高压旋喷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外侧支护桩采用直径1000mm,间距1500mm钻孔灌注桩,所述内侧支护桩采用直径1500mm,间距1800mm的钻孔灌注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冠梁、所述围檩和所述连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外侧支护桩与所述内侧支护桩之间的排距为3600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对所述支护结构的被动区土体采用多头搅拌桩进行加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被动区土体加固的宽度为12m,所述多头搅拌桩的直径为500mm,间距400mm,所述多头搅拌桩距所述内侧支护桩6m范围内桩长为6m,距所述内侧支护桩6m-12m范围内桩长为3m。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采用内外侧两排支护桩,桩顶分别用冠梁连接,构成悬臂式不等高双排支护桩结构,整体性好,有效保障支护结构的强度,提高安全性,基坑顶水平位移小于同类支护结构,并且避免了转角处增加混凝土水平支撑,减少了后续土方开挖的拆除支撑的工序,节约了成本。通过多头水泥搅拌桩对指定被动区土体加固并提高被动土承压能力,减小排桩的桩长。整个施工过程施工工艺简单,方便易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32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参牛筋养生面条
- 下一篇:LED灯的分段调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