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溢流增氧跌水堰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4407.2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5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陆惠萍;朱雪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溢流 跌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生态系统净化及修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溢流增氧跌水堰。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本世纪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水”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水而兴,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宜居城市,实现人、水、城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
但是社会的发展往往会伴随着环境的污染,而作为人类生活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环境更易受到污染。对于微污染及水动力不足的河道、湖泊由于自净能力差,很容易受到生活污水、雨水及垃圾的受纳体,从而导致水体溶解氧的大量消耗,造成水体缺氧而发黑发臭,继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因此,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是水质的一个主要评价指标。若要彻底恢复水体的良好状态,在截污的前提下必须恢复其自净能力,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维持水体中良好的生态平衡。
目前主要通过曝气技术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改善厌氧水体质量。曝气技术是利用曝气设备产生气泡对水体供氧的同时起到缓慢搅拌的效果,使水体维持在好氧状态,从而逐渐恢复水体正常的生态体系,进而达到水体自身净化的效果。常规的曝气方法要借助高能耗的曝气设备提高水的溶解氧浓度,因此日常运行维护成本较高;而且曝气过程中对周围土体扰动大,不利于水体中泥沙等悬浮物沉淀。
溢流跌水堰可以使不同水生态净化区域的水体通过溢流增氧过流的方式进入下一个水质净化区域。但通常的溢流堰,流经溢流跌水堰的水体多为平面表面流,过流表面积不足,大大影响了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溶解氧的浓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过流面积大、增氧效果好的溢流跌水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溢流增氧跌水堰,包括堰体,所述堰体两侧设有进水侧坡面与跌水侧坡面,所述跌水侧坡面上敷设有碎石垫层,在所述碎石垫层上铺设有素砼结构层,所述素砼结构层上种植有毛面石材层。
优选地,在所述进水侧坡面上敷设有碎石垫层、在所述碎石垫层上铺设有素砼结构层。
优选地,所述毛面石材层中的毛面石材高低错落且间隔紧密。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跌水侧坡面的坡比大于等于1:3。
优选地,所述堰体由分层回填的夯实粘土构成。
优选地,所述堰体的顶部设有路面,路面的下方设有溢流孔。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溢流增氧跌水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溢流堰跌水侧坡面种植毛面石材,使水体在有限过流断面流动过程中的平面表面流动形态转化成空间立体多向流动形态,流动水体过流表面积达到传统溢流表面积的5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水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溶解氧溶度,更有利于水质净化。无需使用高能耗的曝气设备,减少了能源消耗,节约了水质净化过程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增氧跌水堰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增氧跌水堰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选用溢流跌水堰结构作为水生态净化工程中的溢流过流结构,使不同水生态净化区域的水体通过溢流增氧过流的方式进入下一个水质净化区域。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溢流增氧跌水堰包括堰体1,堰体1两侧设有进水侧坡面2与跌水侧坡面3。堰体1建造选材时,要求在满足结构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及抗冲刷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低碳、生态、节能的理念,因此,构成堰体1的主要材料采用了回填夯实粘土,堰体1使用的粘土必需分层回填夯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44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锅炉烟气处理系统的污水循环处理池
- 下一篇:一种猪场废水的新型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