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科灌肠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6039.5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2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冰;王鹏;徐英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冰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356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科 灌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灌肠器。
背景技术
普外科腹部手术之前灌肠可以充分清除肠腔内的粪便,为开腹手术提供便利。但是,在临床上,有些病人对灌肠的刺激耐受性差且不配合,往往在灌肠液刚灌入肠道就产生强烈的便意而屡屡排出灌肠液,这样对术前患者的体力消耗很大且因肠道清洁不干净而影响手术及术后肠道恢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能够适时适量灌入灌肠液,防止患者过度反应,且操作方便的外科灌肠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外科灌肠器的结构特点是:包括外管,外管内端口上密封连接有向外管内腔延伸的软膜,外管外端口上插装有内管,外管外端口和内管外壁之间设有弹性密封膜。
本外科灌肠器是通过双管式注射结构来实现能够适时适量灌入灌肠液,防止患者过度反应,且操作方便的。
双管式注射结构主要包括套装在一起的内管和外管,外管两端分别密封有软膜和弹性密封膜。其中软膜密封设置在外管的内端口,且向外管内腔延伸设置。这样软膜在外管外端口的支撑下就形成一个向外管内腔延伸的凹槽,这个凹槽与外管内腔是隔离的,其主要作用是用来盛装灌肠液。弹性密封膜是具有弹性的薄膜,呈环状,密封设置在外管外端口和内管外壁之间。这样,内管外端口就只能通过内端口与外管内腔联通。
使用时,先将内管从内端口向外端口方向慢慢拉动,以便为软膜形成凹槽创造条件。然后将灌肠液注入凹槽内,灌入后,再将外管内端口缓缓插入患者肛门。此时,受外管放置角度的影响,会有一小部分灌肠液流入患者肠道。由于数量较少,影响并不明显。需要灌肠时,在外管不动的前提下,将内管向外管内端推动。此时,凹槽内的灌肠液会在内管内端口的推动下,注射到患者肠道内,这样就会引起患者肠道的蠕动。需要将排泄物排出时,继续向患者体内推进内管,软膜被刺破后,排泄物便会从内管顺利排出。由于弹性密封膜的设置,直到内管刺破软膜,外管外端口和内管外壁都会保持密封状态,因此排泄物不会从外管和内管的间隙内排出,安全可靠。
作为改进,外管中部设有凸环。
凸环进入肛门后,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外管从肛门脱出。
综上所述,采用这种结构的外科灌肠器,结构合理,能够适时适量灌入灌肠液,防止患者过度反应,操作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外管,2为软膜,3为内管,4为弹性密封膜,5为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该外科灌肠器包括外管1,外管1为圆管。外管1插入肛门内的端口称为内端口,露出肛门的端口称为外端口。内端口上密封设置有软膜2,软膜2向外管1内腔延伸设置。这样软膜2在外管1外端口的支撑下就形成一个向外管1内腔延伸的凹槽,这个凹槽与外管1内腔是隔离的,其主要作用是用来盛装灌肠液。
外管1内插装有内管3,内管3为外径比外管1内径稍小的圆管。外管1外端口和内管3外壁之间设有弹性密封膜4,弹性密封膜4是具有弹性的薄膜,呈环状,这样,内管3外端口就只能通过内端口与外管1内腔联通。
使用时,先将内管3从内端口向外端口方向慢慢拉动,以便为软膜2形成凹槽创造条件。然后将灌肠液注入凹槽内,灌入后,再将外管1内端口缓缓插入患者肛门。此时,受外管1放置角度的影响,会有一小部分灌肠液流入患者肠道。由于数量较少,影响并不明显。需要灌肠时,在外管1不动的前提下,将内管3向外管1内端推动。此时,凹槽内的灌肠液会在内管3内端口的推动下,注射到患者肠道内,这样就会引起患者肠道的蠕动。需要将排泄物排出时,继续向患者体内推进内管3,软膜2被刺破后,排泄物便会从内管3顺利排出。由于弹性密封膜4的设置,直到内管3刺破软膜2,外管1外端口和内管3外壁都会保持密封状态,因此排泄物不会从外管1和内管3的间隙内排出,安全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外管1中部设有凸环5。凸环5进入肛门后,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外管1从肛门脱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冰,未经刘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60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