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副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8342.9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3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涂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0 | 分类号: | B62D2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20012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副车架。
背景技术
副车架的作用是阻隔振动和噪声,提高悬挂系统的连接刚度,以及提供转向机、控制臂、稳定杆等附件的安装位置功能。因为控制臂安装位置精度对四轮定位有重要影响,在副车架上的控制臂安装位置尺寸通常作为重要尺寸进行控制。为了保证尺寸精度,通常通过机加攻丝或后冲孔来保证安装控制臂的精度,但成本较高,而且大部分产品此处(控制臂安装位置)为封闭结构(控制臂安装螺母在车身支架内板里侧),受空间位置影响,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采用后冲孔工艺,因尺寸问题导致的烂牙现象及无法装配使得控制臂安装位置成为副车加中最容易失效点之一。
在发明人的以前的设计中,副车架如图1和图2所示,副车架的本体为上片体11和下片体12焊接而成,副车架本体上设置车身支架、稳定杆安装孔16、后车身连接点152,车身支架由车身支架外板13和车身支架内板14构成,控制臂连接螺母15内置于车身支架中,车身支架顶部设置前车身连接点151,稳定杆加强支架161在对应于稳定杆安装孔16的下方的下片体12上,从平面视图来看,稳定杆加强支架161从前车身连接点151朝后车身连接点152方向延伸,到没有延伸到后车身连接点152,并且其横截面大致成U形。在发明人的试验和实践中发现,控制臂连接螺母15位于封闭空间内,因此其安装工艺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副车架,控制臂便于安装于其上。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汽车副车架,包括由上片体和下片体构成的副车架本体,在副车架本体上设置的车身支架、控制臂连接螺母以及稳定杆加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支架由车身支架外板和车身支架内板构成,且所述车身支架外板和所述车身支架内板之间围成中空的柱体,所述控制臂连接螺母设置在车身支架上且位于所述柱体外侧。
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中,所述控制臂连接螺母设置在所述车身支架的所述车身支架外板上,所述车身支架内板相对于所述控制臂连接螺母要更靠所述车身支架外板的内侧。
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中,所述稳定杆加强支架从所述车身支架一直延伸到副车架上的车身后连接点,所述车身支架顶部设置车身前连接点,以使所述稳定杆加强支架在副车架的稳定杆安装位置至所述车身后连接点之间的副车架的刚度薄弱区域起到加强作用。
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其中,所述稳定杆加强支架的本体的横截面为L形。
由于所述控制臂连接螺母设置在车身支架上且位于所述柱体外侧,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控制臂安装位置尺寸超差导致的装配烂牙现象及四轮定位调整困难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改进前的汽车副车架的局部轴测视图。
图2是图1中汽车副车架的一部分去除后的轴测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副车架的局部轴测视图。
图4是图3中汽车副车架的一部分去除后的轴测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和图4所示,汽车副车架的本体是由上片体21和下片体22焊接而成,上片体21和下片体22分别为冲压件,上片体21位于汽车副车架的上部,而下片体22是位于副车架的下部。在副车架的本体上设置转向机、控制臂、稳定杆等附件的安装位置以及这些附件的连接结构,还设置副车架连接到车身的车身支架。如图3所述,车身支架包括车身支架外板23和车身支架内板24。在图4中,车身支架内板24省略,由此可以看出,车身支架内部为空腔,车身支架外板23具有三个侧壁,且为横截面大致呈U形的结构,车身支架外板23和车身支架内板24围成一个空的柱体,车身连接结构251安装在车身支架的顶部。而控制臂连接螺母25是安装在车身支架上并且位于所述空的柱体外侧,具体而言,控制臂连接螺母25是安装在车身支架外板23的侧壁上,车身支架内板24在车身支架外板23内相对于控制臂连接螺母25还要靠内。由于控制臂连接螺母25设置在所述空的柱体外侧,因此安装控制臂的空间为敞开空间,并且控制臂螺母的装配工艺更加灵活,可以在汽车副车架成型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焊接或设置成装配有活动螺母,这样可以提高装配合格率,降低成品报废率。
继续参照图3和图4,稳定杆安装位置(安装孔)26位于上片体21上,且在下片体22上对应稳定杆安装位置的下方设置有稳定杆加强支架261,稳定杆加强支架261的本体的横截面为L形,并且稳定杆加强支架261从前述车身支架提供的前车身连接点一致延伸到前副车架后侧的后车身连接点252,这样,稳定杆加强支架261布置在副车架上的刚度较薄弱区域,即稳定杆安装位置26到后车身连接点252之间的区域,因此,提高了副车架的局部纵向以及侧向刚度。
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的设计,在图3、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稳定杆加强支架261优化为L形,因此重量减轻,并且其布置在副车架的刚度较薄弱区域,因此副车架的局部刚度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83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