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然对流之屋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8822.3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0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黄振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振利 |
主分类号: | E04B7/06 | 分类号: | E04B7/06;E04B7/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林宝堂 |
地址: | 010058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二环金海***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然 对流 屋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与建筑物有关,用于自然通风挡雨,当遇强风时,不会有雨水倒灌入屋内的情况发生,并达到自然冷热对流,将屋内热空气由内往外排出,并引进冷空气的一种自然对流之屋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建筑物受日晒,容易吸热,而不易散热,尤其混凝土建材的建筑物,一旦白天受长期阳光照射,很容易吸热、不易散热,进而影响室内温度,提升室内温度,又热流系由下往上升,不断地提升室内温度,因此在夏天即使到了夜晚,屋内仍然是热烘烘;
虽有几项目前常使用的方式,然效果都不佳,有的业者在屋顶上面加装固定洒水器,必需额外加装水管及水路,扭转开关或自动感应开关,不但浪费水源,喷洒面积未完全、不均匀,散热有限;有的业者,在屋顶加装散热风扇,靠热对流自然旋转排出热空气,然装置该散热风扇成本高,施工需切割原屋顶,散热效果仍然有限;或有更改建材的材质,但是防热建材或隔热建材售价高。
以往的建筑物可以见到在屋脊的最顶尖处上有一小屋顶,该小屋顶两侧为透风,可装置窗户或百页窗或网子,可将屋内热气流经小屋顶两侧排出,但是遇下雨或强台风时,强风伴着雨水也透过窗户渗透进入屋内,并不方便;或在斜屋顶之一面上,装置一小屋檐(即阁楼),小屋檐也有窗户或百页窗或网子,可将屋内热流经窗户排出,也是產生上述缺失,遇下雨或强台风时,强风伴著雨水也透过窗户渗透进入屋内,并不方便。
上述两种屋顶散热方式皆是应用空气冷热对流通风原理,用来散热屋内的热空气,也就是当室内的热空气上升后,可以利用小屋顶(小屋檐)的窗户将热气散出去,虽是可以免电力,有效散热,但强风伴着雨水也透过窗户渗透进入屋内,造成屋内逆流风及滴雨水。
因此,本案发明人曾针对上述问题,向中国专利局申报并批准了免动力通风挡雨装置(CN 200910306979.4),包含至少一基板、至少一侧挡板及至少一顶挡板;该侧挡板具有一顶端部及一底通部,该底通部高于该低板体部,并相间隔于该基板,且与该基板共合配合界定出一排水道;该顶挡板具有一侧通部及一高于该侧通部的安装部,该安装部与该高板体部皆位在该侧挡板的同一侧,该侧通部相间隔于该侧挡板,并低于该顶端部,且高于该底通部,该侧通部与该侧挡板共同配合界定出一第一通风道。该侧挡板与该基础单元皆能挡掉雨水,且该顶挡单元连接该基础单元,提高了防雨效果、排风效果和结构强度,且无积水问题、建造成本低。上述专利推出后颇受好评,然也存在某些弊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无需动力而又结构简单,自然对流且无雨水灌入屋顶之虞之屋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自然对流之屋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一第一洩水顶,所述第一洩水顶可为复层之上屋顶;
一内阻隔,为一屋顶之顶端向上支撑向上形成内阻隔,所述内阻隔与第一洩水顶之间有一内透风口;
一第二洩水顶,所述第二洩水顶位於第一洩水顶外侧和屋顶上方;第二洩水顶顶端与第一洩水顶之间有散热孔,第二洩水顶末端与屋顶之间有洩水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洩水顶之顶端高於第一洩水顶末端,第一洩水顶末端介於第二洩水顶之顶端与内阻隔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洩水顶和第二洩水顶各设有二个,位於屋顶之左右两侧。
作为优选,第一洩水顶为锥形延伸而下至一段距离后有一中透风口,第二洩水顶系搭接於第一洩水顶之末端上方。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屋内之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再由散热孔排出热空气;以自由落体方式由洩水孔排出雨水,并由内阻隔阻挡外入的雨水,达到自然通风、挡雨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屋顶,101、中透风口,11、第一洩水顶,111、散热孔,12、内阻隔,121、内透风口,13、第二洩水顶,131、洩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振利,未经黄振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88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行金属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
- 下一篇:钢筋混凝土结构预留螺栓孔封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