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罩内板及相应的发动机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1711.3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6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董琳;黄勇;吕宝锋;张凯;李晓晨;李志强;景向策;刘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2 | 分类号: | B62D25/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左燕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罩内板 相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罩内板,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发动机罩内板的发动机罩。
背景技术
当前,各国对汽车的行人保护性能要求日益严格,发动机罩在碰撞时将会直接与行人头部接触,因此要求发动机罩能够发生变形以吸收能量,降低对人体头部的伤害。现有技术中采用大面积削减发动机罩内板板料的方法,降低发动机罩外板的凹陷、扭转等刚度以提高行人保护性能。但是这样可能使发动机罩的刚度过度下降,导致其产生密封不严、表面松弛、出现凹坑、共振抖动、边缘变形等缺陷。现有技术中还有的采用行人安全气囊,这将提高成本,而且可靠性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它使发动机罩能够很容易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减轻对行人的伤害,又能够避免刚度过度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发动机罩内板的发动机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包括用于布置在发动机罩外板下方的板体,在板体上分布有沿斜网格状平铺的孔洞,在每个孔洞的孔沿上至少设有一个的直边段,在直边段向外突出有与其垂直相交、与发动机罩外板固定连接的折弯边。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孔洞为三角形、四边形或多边形,并且该孔洞的边角处为圆角过渡。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折弯边与直边段相接处为圆角过渡。
作为再进一步限定,所述孔洞以孔组的方式呈斜网格状分布,孔组包括三角孔组及四边孔组,斜网格状边缘处均为三角孔组,三角孔组之间为四边孔组。
作为更进一步的限定:
每一三角孔组包括四只三角形孔,它们中的一只位于中心处,另三只围绕中心处的那只分布且分别与中心处的那只相连通,该四只三角形孔的整体呈等腰三角形状布置。
每一四边孔组包括五只四边形孔,它们中的一只位于中心处,另四只围绕中心处的那只分布且分别与中心处的那只相连通,该五只四边形孔的整体呈正方形布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罩,包括发动机罩外板,还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外板与发动机罩内板的边缘包边密封连接,所述折弯边的末端与发动机罩外板的下表面固连。
作为限定,所述折弯边的末端与发动机罩外板的下表面相胶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罩内板,其孔洞沿斜网格状分布,在孔洞的直边段上设置的折弯边与发动机罩外板固连,使得折弯边能够将发动机罩外板的受力沿着斜网格状的路径均匀分散到发动机罩内板,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发动机罩的刚度过度下降,同时,折弯边由发动机罩内板的板体折弯形成,其强度较小,因而单体支撑力较小,使得发动机罩外板受到人体的撞击时很容易变形,折弯边与直边段垂直设置,此时折弯边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直边段的角度为90度,冲裁加工方便,而且不易形成毛刺,后续加工量少;
孔洞设置为三角形、四边形或者多边形,其加工制造方便,容易布局成斜网格状,具有的直边段数量多,可以设置的折弯边也较多;
折弯边与直边段相接处为圆角过渡,能够减小其在竖直方向的支撑力,便于折弯边受力时产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罩,能减轻对行人的伤害,又能够避免刚度过度下降。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罩内板适用于各种发动机罩内。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至图10分别为不同结构方式的三角孔组/四边孔组的示意图。
图中:1、板体;
211,221,251、三角形孔;
212,232,262、四边形孔;
3、直边段;
4、折弯边;
5、侧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
本实施例为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如图1至图3所示,它包括用于布置在发动机罩外板下方的板体1,在板体1上分布有沿斜网格状平铺的孔洞。孔洞能够减轻发动机罩内板的重量。在每个孔洞的孔沿上至少设有一个的直边段3,在直边段3向外突出有与其垂直相交、与发动机罩外板固定连接的折弯边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17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