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儿腹股沟疝修补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4343.8 | 申请日: | 201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8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耀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军;刘耀刚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马忠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儿 腹股沟 修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手术工具,具体为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疝气的小儿腹股沟疝修补针。
背景技术
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小儿疾病,但该病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小儿的健康成长。在现有医学治疗中,存在以下几种治疗方案:
1、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长期以来,这是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中重点要求的基本内容。这一手术步骤要求在游离疝囊颈之后,平疝环水平结扎疝囊颈,阻断内脏离腹腔的出口,疝囊体可予以切除或留置原位。疝囊高位结扎的要点是高位,若结扎的水平低于疝环所在水平,实质上只是把一个较大的疝囊转化为一个较小的疝囊,通常是被认为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腹壁强度逐渐提高,疝囊高位结扎通常已达到治愈目的。——《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腹外疝.P1277》。
上述的术式的缺点:由腹股沟管外环口向内环口解剖,因男性患儿输精管与疝囊粘连,术中容易损伤输精管;第二,手术中如解剖层次欠佳,可能造成低位结扎疝囊,增加手术复发率;第三,术中对肌肉的牵拉亦是一种副损伤,可能造成腹壁损伤。
2.腹腔镜儿童腹股沟疝修补术:适应证,六个月以上的儿童腹股沟疝自愈可能性小,腹腔镜手术是理想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以疝囊高位结扎为原则,根据操作入路分为腹腔内和腹腔外入路两种。小儿腹股沟疝修补针为腹腔外入路,仅将腹腔外入路进行阐述,经腹腔外是指在腹腔镜监视下,用Endoclose、Endoneedle等可带线针,夹带不可吸收线由疝环口体表投影处皮肤切口刺入至腹膜外层,围绕内环口在腹膜外潜行,避开输精管及睾丸血管,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该术式操作方便、疗效可靠,较为实用。——《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学-潘凯.人民卫生出版社,腹腔镜疝修补术.P267》
上述术式的缺点:Endoclose、Endoneedle直径较粗,在分离过程中,可能造成疝环周围水肿、且回钩较锐利,可能对自制线进行切割,导致手术失败或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复发率;第二,费用较高。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使用时费用低,手术复发率低,便于普及的新型工具,已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使用时费用低,手术复发率低,便于普及的小儿腹股沟疝修补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小儿腹股沟疝修补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缝合针1,第一缝合针1通过末端的缝合线2与第二缝合针3连接;
所述的缝合线2为不可吸收丝线或慢吸收线;
所述的第一缝合针1与第二缝合针2的针体直径为0.7mm-1.0mm。
积极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双针体和缝合线固定而成,针体直径0.7mm-1.0mm,在经腹腔镜腹腔外向内穿刺过程中,对组织损伤及影响较小;缝合线为不可吸收或慢吸收线,且柔软度及坚韧性均较好,可以满足手术结扎疝囊颈的要求;操作方便,手术时间可缩短至10-15分钟;第四,价格低廉,容易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为:第一缝合针1、缝合线2、第二缝合针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小儿腹股沟疝修补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缝合针1,第一缝合针1通过末端的缝合线2与第二缝合针3连接;
所述的缝合线2为不可吸收丝线或慢吸收线;
所述的第一缝合针1与第二缝合针2的针体直径为0.7mm-1.0mm。
手术时:1.建立气腹;2.腹腔镜监视下于患侧对侧腹壁建立操作孔(如:右侧腹股沟疝,则于左侧腹壁建立操作孔);3.由腹股沟管内环口顶部体表投影点切开皮肤1mm,将第一缝合针由内环口顶部体表投影处刺入腹壁至内环口顶部腹膜外层(注意避让腹壁下血管),围绕内环口内侧在腹膜外间隙向内环底部潜行(注意跨过输精管和睾丸血管),刺破腹膜至腹腔,由腹壁操作孔置入抓钳,将第一缝合针由操作孔带出体外;将第二缝合针以同法围绕内环口外侧腹膜外间隙刺入腹腔,并由操作孔带出体外,此时,剪掉缝合线两端的针体(第一缝合针及第二缝合针),并将缝合线两端以三重结连接,由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牵拉缝合线,将线结牵拉至内环口,此时,在缝合线中部剪断缝合线,由内环口体表投影处收线打结固定缝合线,完成疝囊颈结扎,如疝环较大(直径大于1.5cm),可双重结扎或立体编织结扎疝囊颈,减少复发。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代和改进等,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军;刘耀刚,未经张建军;刘耀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43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儿童脊柱侧弯扶助生长棒
- 下一篇:手术切口牵开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