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SF6气体可回收式放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4019.4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5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凤龙;单东阳;何海涛;李文辉;刘伟;高景辉;刘玉展;洪勇杰;李惠贤;孙红燕;王玮民;赵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齐兰君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f6 气体 可回收 放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SF6气体可回收式放气装置。
背景技术
变电站SF6设备进行检修时,需将SF6密度继电器压力低报警和闭锁信号发送至保护装置,以校核压力低报警和闭锁信号回路正确性和可靠性,此项工作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原来对信号传送时,检修人员经常使用改锥或其他工具顶开设备充气口处自封阀进行放气,模拟压力值降低来发出相应的信号;放气时由于力度掌握不好,使密度表内压力值达不到规定值,需反复多次进行充气、放气,致使工作效率低,还极易对设备自封阀口的密封性造成破坏;由于排放出的SF6气体在设备内进过高温分解,形成有毒气体,对进行此项工作的检修人员的人身造成伤害,排放出的SF6气体还会大气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SF6气体可回收式放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其包括气体回收瓶、通过第一高密度塑胶管与气体回收瓶相连通的高压气泵以及通过第二高密度塑胶管与高压气泵相连通的气体流量控制阀门,所述气体回收瓶顶端设置有自封接头,前端设置有压力表,后端设置有连接插件,侧端设置有与第一高密度塑胶管相连接的气瓶阀门,所述高压气泵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与第二高密度塑胶管和第一高密度塑胶管相连接,所述高压气泵上端设置有提手,下端设置有用于驱动其工作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前端设置有开关按钮,后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插件相适配的连接插槽,所述高压气泵内设置有用于存储第二高密度塑胶管的储藏间,所述的气体流量控制阀门的端部设置有接头转换装置。
所述高压气泵的型号为RB-400A。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人身安全,避免污染环境,既保证了信号传动的精确性,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还可将放出的SF6气体进行回收,避免的SF6气体直接排放危害人身安全,保护了大气环境,实现绿色、环保检修,其优点如下:
(1)通过控制气体流量阀门来控制密度表内SF6气体
压力,解决了原来无合适的工具进行放气、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使用该阀门还避免了原先操作不当损坏设备的现象;通过这一装置,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SF6气体的浪费。
(2)使用回收系统将有毒的SF6气体进行回收,解决了原先进行此类工作时,直接将有毒的SF6气体排放到工作现场,无需将有毒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人身的危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避免了检修人员在不安全的环境下作业而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也减少SF6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使工作现场和人身更加安全。
(3)本实用新型配置的SF6充气接头装置可适应于多种厂家、多种型号的设备,应此该装置同样适用于不同设备上,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该装置的应用,避免了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设备损坏事故,相应的避免了由于设备损坏带来的停电,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设备及电网的可靠供电。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合状态后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气体回收瓶1、通过第一高密度塑胶管2与气体回收瓶1相连通的高压气泵3以及通过第二高密度塑胶管8与高压气泵3相连通的气体流量控制阀门9,所述气体回收瓶1顶端设置有自封接头1-1,前端设置有压力表1-2,后端设置有连接插件1-3,侧端设置有与第一高密度塑胶管2相连接的气瓶阀门1-4,所述高压气泵3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与第二高密度塑胶管8和第一高密度塑胶管2相连接,所述高压气泵3上端设置有提手6,下端设置有用于驱动其工作的蓄电池4,所述蓄电池4的前端设置有开关按钮5,后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插件1-3相适配的连接插槽7,所述高压气泵3内设置有用于存储第二高密度塑胶管8的储藏间,所述的气体流量控制阀门9的端部设置有接头转换装置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40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讯线疲劳试验机
- 下一篇:发动机气缸体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