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过料感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4651.9 | 申请日: | 2013-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10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梁大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艺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8/20 | 分类号: | G01V8/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成品的封装测试,集成电路通过感应器时的灵敏度。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IC分选机在设计时,每一个部位都要考虑其IC的落料情况或是否通过,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在每一个部位都装有感应装置。不论是重力式分选还是直立式分选,都是IC通过轨道进入测试位,测试完成后分料至输出位置,这种方式是将感应器设置在轨道的左右或上下位置,透过感光孔感应到IC是否通过,如果IC经过感应器时发生卡阻,则感应器信号发生中断,传递给终端设备并发出报警。但这种感应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被感应物料所感应的空间比较小,过料必须有规律,按照特定的轨迹,而在某些分选机的设计中势必要考虑自由落体过料的感应方式。
发明内容
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大空间小物料、集成电路自由无规则落体、高敏感度的过料感应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过料感应器,包括:红外光发射组件、红外光接收组件、透光孔板、透光板、感应器座、物料感应区等,所述的红外光发射组件由线路安装板和规律排放的若干个发射感应灯组成;红外接收组件由线路安装板和规律排放的若干接收感应灯组成,发射感应灯的数量与接收感应灯的数量相同,每对感应器由发射感应灯发出信号,由接收感应灯接收信号;透光孔板是由紧密排列的n个微细小孔,孔径仅0.2~0.5mm组成,安装在接收感应灯的内侧,当没有任何物料经过时透光量是恒定的,透光板装在发射感应灯的内侧;红外光发射组件、红外光接收组件、透光孔板、透光板安装在感应器座上;由透光孔板、透光板、感应器座组成的中间区域为物料感应区。IC被检测物体经过测试位置测试完成以后自由落入物料感应区,IC的过料没有固定轨迹、没有规律、形状不规则、体积比较小,IC通过物料感应区时,遮挡住透光孔板上的任意一个小孔,透光量则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电压发生变化,变化范围在0.2~0.5V之间,这种变化传递给终端设备从而实现计数、报警或其他数据的应用。由于接收感应灯处的透光孔非常小,所以可以对微小物料做稳定的检测,减少感应盲区,解决了大空间检测小物料、自由无规则过料、敏感度高等感应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图示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线路安装板 2—接收感应灯 3—透光孔板 4—感应器座
5—IC 6—物料感应区 7—透光板 8—发射感应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是如何实现的:
如图1所示,过料感应器,包括:红外光发射组件、红外光接收组件、透光孔板、透光板、感应器座、物料感应区等。其中红外光发射组件由线路安装板1和规律排放的若干个发射感应灯8组成;红外接收组件由线路安装板1和规律排放的若干接收感应灯2组成,发射感应灯8的数量与接收感应灯2的数量相同,每对感应器由发射感应灯8发出信号,由接收感应灯2接收信号;透光孔板3是由紧密排列的n个微细小孔,孔径仅0.2~0.5mm组成,安装在接收感应灯2的内侧,当没有任何物料经过时透光量是恒定的,透光板7装在发射感应灯8的内侧;红外光发射组件、红外光接收组件、透光孔板、透光板安装在感应器座4上;而由透光孔板、透光板、感应器座组成的中间区域为物料感应区6。IC 5被检测物体经过测试位置测试完成以后自由落入物料感应区,IC 5的过料没有固定轨迹、没有规律、形状不规则、体积比较小,IC 5通过物料感应区时,遮挡住透光孔板3上的任意一个小孔,透光量则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电压发生变化,变化范围在0.2~0.5V之间,这种变化传递给终端设备从而实现计数、报警或其他数据的应用。由于接收感应灯处的透光孔非常小,所以可以对微小物料做稳定的检测,减少感应盲区,解决了大空间检测小物料、自由无规则过料、敏感度高等感应的技术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艺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艺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46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