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平底弧形内锅面炒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5543.3 | 申请日: | 2013-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6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勇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杨志兵 |
地址: | 31531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底 弧形 内锅面 炒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锅,具体涉及一种平底弧形内锅面炒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锅型主要有炒锅及煎锅两种。其中炒锅大多为圆弧型底部,采用圆弧型底部便于烹饪时对锅内的食材进行翻炒,为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使用。煎锅适合西方欧美国家的烹饪习惯,多使用电磁炉加热的锅型,为保持其稳定性,锅底都采用平底型。
由于电磁炉具有方便快捷等特性,目前也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使用,但传统的炒锅为圆弧型锅底,在电磁炉上使用时不能保持稳定,则需另外配置与电磁炉匹配使用的平底锅,由此增加额外的开支,同时平底锅炒菜不方便对锅内食材的翻炒。因此可见,缺乏一种既能保持平底锅的稳定又符合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烹饪翻炒习惯的炒锅。
同时传统的铝制锅加工工艺上都采用压铸成型工艺,因为其工艺特点,使得锅体内部结构不够细密,并且易产生砂眼气孔等难以发现的工艺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底弧形内锅面炒锅,即符合中国人烹饪翻炒习惯,又能保持平底锅的稳定。
该炒锅的内锅面为圆弧形结构,锅底为平面结构。
在炒锅的锅底与外锅面之间增加过渡面;所述过渡面为倒圆锥面,过渡面的下端与锅底相接,上端与外锅面相接。
所述炒锅的外锅面为与内锅面同心的圆弧形结构。
所述锅底与外锅面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所述过渡面与外锅面及锅底的连接处均圆滑过渡。
所述锅底与内锅面之间的厚度与内锅面与外锅面之间的厚度一致。
在所述外锅面上安装把手。
所述炒锅整体采用铝质材料锻压成型。
有益效果:
(1)采用内锅面为弧形,锅底为平面的结构形式,使该炒锅同时具备弧形锅易翻炒及平底锅稳定性好的特性,能够一锅多用。
(2)在外锅面与锅底之间增加锥形过渡面,能够加大锅底受热面积并提高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增加过渡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1-锅底,2-内锅面,3-外锅面,4-过渡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底弧形内锅面炒锅,该炒锅同时具备弧形锅易翻炒及平底锅稳定性好的特性。
该炒锅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炒锅的内锅面2为圆弧形,以便于在烹饪时对锅内的食材进行翻炒;外锅面3为与内锅面2同心的圆弧,锅底1为平面圆形结构,锅底1与外锅面3之间圆滑过渡。采用平面锅底,能够很好的保持炒锅的稳定性,使该炒锅可用于电磁炉加热,达到一锅多用的功能。所述锅底1与内锅面2之间的厚度与内锅面2与外锅面3之间的厚度一致,以保证炒菜时受热均匀。
为增大锅底面积,以加大受热面积同时提高稳定性,可在锅底1与外锅面3之间增加过渡面4,如图2所示。过渡面4为上端直径较大的圆锥面,过渡面4的下端与锅底1相接,上端与外锅面3相接。保证过渡面4与锅底1及外锅面3的连接处的圆滑。同时该种结构形式能够增加锅底1与外锅面3过渡处的厚度,以增加其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该炒锅整体采用铝质材料锻压成型,既不会有砂眼气孔,又使原材质在经过一次或者多次的锻压后,质地更加致密,强度提高,结实耐用。
为方便翻炒,可在外锅面3上增加把手。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勇,未经王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55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组合内锅的电压力锅
- 下一篇:一种带有安全开关机构的榨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