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粮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8449.3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3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杜海丰;张曦;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仙特米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F25/14 | 分类号: | A01F25/1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粮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粮食加工行业应用的粮仓。
背景技术
现有的粮仓一般包括一个仓壳,仓壳下方设置有漏斗形的出口,出口处设置有用于控制出口开闭的装置。这种粮仓使用时,通过仓壳顶端向仓壳内部输送大米。大米中有些米粒完整,质量较重,下落速度快,有些米粒残缺,质量较轻,下落速度慢。这就导致大米在进入仓壳内部后,较轻的米粒与较重的米粒会在仓壳内部分层排布。在将粮仓内的米由出口卸出进行分袋包装时,会出现一段时间内的米的质量很好,基本都是完整的米粒,而一段时间内的米的质量又较差,基本都是残缺的米粒。使得每袋米的质量波动很大,影响最终的销售。而如果在粮仓内增加机械搅拌装置,则有可能对大米造成破坏,使原本完好的米粒变得残缺,而且可能对大米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使进入粮仓内的各种质量的大米混合较为均匀的粮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粮仓,包括仓壳,仓壳的底端设置有出口,出口处设置有控制出口开闭的装置,所述仓壳内部设置有由仓壳的上端向仓壳下端延伸的进料筒,进料筒的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进料筒的侧壁上由进料筒的上端向进料筒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与进料筒的内腔连通的出料孔。
上述粮仓使用时,大米会先进入进料筒内,由于进料筒的下端封闭,使得大米会在进料筒内逐渐堆积,而不是直接下落。大米的高度达到出料孔所在位置时,大米可由出料孔卸出。由于进入进料筒内的大米的量很多,使得大米会从各个出料孔卸出,位于上方的的出料孔卸出的大米会与下方出料孔卸出的大米进行混合,使得不同质量的大米混合较为均匀。这样有利于从粮仓卸出后分袋包装后的每袋大米的质量较为均匀一致。不会出现某些时段大米质量非常好,而某些时段大米质量非常差。
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料筒的侧壁上设置的多个出料孔沿进料筒的侧壁由进料筒的上端向进料筒的下端呈螺旋状排布。
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料筒的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仓壳的内部设置有挡盖,所述挡盖位于所述出口的顶端,挡盖与出口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环形出料间隙。
进一步的是:所述挡盖为小端朝上且大端朝下的圆锥形状或圆台形状。
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料筒的底端与挡盖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料筒的底端与挡盖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进入粮仓内的各种质量的大米混合较为均匀,且不会发生由于混合而带来的米粒遭到破坏或污染。该粮仓对于除大米之外的其它颗粒状粮食也有良好的混合效果。
2、出料孔呈螺旋状排布可进一步有利于不同质量的大米进行充分混合。
3、进料筒的横截面为圆形一方面便于制造安装和使用,另一方面不会产生死角,有利于进入进料筒内的大米及时卸出,便于使用完毕后进行清理。
4、由于设置有挡盖,使得进入仓壳内的大米在由出口卸出时,不会直接下落,而是必须由环形出料间隙卸出,这就使得进入仓壳内的大米在卸出前又一次进行了混合,使得不同质量的大米的混合更加均匀。
5、挡盖为小端朝上且大端朝下的圆锥形状或圆台形状,有利于位于其上的大米顺利下落至出料间隙。
6、进料筒与挡盖相连,一方面可简化结构,便于对挡盖和进料筒进行固定,另一方面可使进料筒在使用不会来回晃动,增加进料筒的使用稳定性。
7、加强筋可使进料筒与挡盖的连接更加牢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粮仓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仓壳1,进料筒2,出料孔3,挡盖4,出口5,加强筋6,出料间隙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粮仓包括仓壳1,仓壳1的底端设置有出口5,出口处设置有控制出口开闭的装置,所述仓壳1内部设置有由仓壳1的上端向仓壳下端延伸的进料筒2,进料筒2的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进料筒2的侧壁上由进料筒2的上端向进料筒2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与进料筒2的内腔连通的出料孔3。上述出料孔3的数量可根据进料筒2的高度进行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仙特米业有限公司,未经绵阳仙特米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84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