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浅水浮体双锚对拉定位的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9122.8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3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广东;宋凯;隋博;孙栋;李敏堂;丁宁;王晓鸣;隋传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1/00 | 分类号: | B63B2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杨红 |
地址: | 30016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浅水 浮体双锚 定位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浅水浮体定位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浅水浮体双锚对拉定位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海中的浮体主要包括用于采油的平台、用于船舶停靠的平台、也包括行驶在海中的船舶,由于海中环境气候比较复杂,风浪时大时小,所以海中浮体需要抛锚定位。对于抛锚定位的方式有多种,双锚对拉定位是其中一种,目前在浮体上应用双锚定位,主要是将双锚分别抛向浮体对称的两侧水域,在两个锚的锚索上加装一受力转向环,该受力转向环的作用主要是将双锚对拉的水平力转为竖直向上力,使定位锚灌入海底,该竖直向上力的大小通过浮体的吃水深度予以控制,即双锚对拉的水平力大小通过受力转向环由浮体吃水深度控制,当需要较大的锚力时,浮体吃水深度越大即可,该种应用在浮体上的双锚对拉定位方式,虽然定位准确、但由于受到浮体吃水深度的限制所以只能应用在深水域。对于浅水浮体的锚定,目前主要依靠潮汐变化来不断调整锚索长度,使定位锚灌入海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浅水浮体双锚对拉定位的辅助装置,能够在平缓岸滩的超浅水水域辅助实现双锚对拉定位,提高浮体在浅水域停泊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浅水浮体双锚对拉定位的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两个相对称的移动小车以及牵引绳,所述每个移动小车上通过转轴并排贯穿有N个滑轮,所述转轴安装在移动小车的立板上,所述两个移动小车一一对应的滑轮上顺序缠绕有牵引绳,所述牵引 绳的固定端固定在其中一个移动小车一侧的滑轮上,牵引绳的自由端从另一个移动小车的相对一侧穿出,每个移动小车上分别设置有锚索固定端。
所述滑轮数量为1≤N≤20。
所述移动小车上与锚索固定端相对的一侧边设有牵引绳隔板,所述锚索固定端通过螺栓固装锚索。
所述移动小车底部安装M组旋转滚,或者所述移动小车底部固接滑块,所述滑块与浮体平台上的滑道滑动连接。
所述旋转滚数量为2≤M≤10。
有益效果:锚定系统的展开辅助装置采用了双锚对拉方式使浮体定位,在应用时可以采用多组双锚的形式,以保证浮体在水中的安全性,稳固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把对平台浮力的影响降到最低,双锚之间主要是依靠单纯的两个锚水平互相吃力拉紧灌注海底,浮体只是提供单纯依托平台,不会影响浮体吃水。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成本较低,能够在浅水域辅助实现双锚对拉定位,提高浮体在浅水域停泊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A-图4C是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过程图。
图中:1、旋转滚,2、立板,3、转轴,4、滑轮,5、螺栓,6、锚索固定端,7、牵引绳隔板,8、牵引绳的自由端,9、移动小车,10、牵引绳,11、锚,12、锚索,13、带缆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详述如下:
实施例
详见附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浅水浮体双锚对拉定位的辅助装置,包括两个相对称的移动小车9以及牵引绳10,每个移动小车上通过转轴3并排贯穿有N个滑轮4,转轴安装在移动小车的立板2上,两个移动小车一一对应的滑轮上顺序缠绕有牵引绳,牵引绳的固定端固定在其中一个移动小车 一侧的滑轮上,牵引绳的自由端从另一个移动小车的相对一侧穿出,该牵引绳的自由端可以连接拉绳用的绞车,每个移动小车上分别设置有锚索固定端6。滑轮数量为1≤N≤20,本实施例滑轮为5个。移动小车上与锚索固定端相对的一侧边设有牵引绳隔板7,锚索固定端通过螺栓5固装锚索12。移动小车底部安装M组旋转滚1。旋转滚数量为2≤M≤10。本实施例采用3个旋转滚。采用了移动小车底部安装旋转滚的形式实现小车的移动,也可以改用滑道的形式,即在移动小车底部安装滑块,在浮体平台上制出滑道的形式实现小车相对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91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焊点强度试验辅助夹具
- 下一篇:提高高炉热风温度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