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拧入式浪涌保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0781.3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10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喻杭斌;冷应祥;赖生华;罗刚;甘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正博仪器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6 | 分类号: | H02H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47 重庆市北部新***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拧入式 浪涌保护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浪涌保护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拧入式浪涌保护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系统和网络线路上,经常会受到外界瞬时过电压干扰,这些干扰源主要包括:由于通断感性负载或启停大功率负载,线路故障等产生的操作过电压;由于雷电等自然现象引起的雷电浪涌。这种过电压(或过电流)称为浪涌电压(或浪涌电流),是一种瞬变干扰。浪涌电压会严重危害电子系统的安全工作。消除浪涌噪声干扰,防止浪涌危害一直是关系电子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拧入式浪涌保护器,能够有效的防止浪涌电压对现场电子设备的干扰和危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拧入式浪涌保护器,包括:壳体、电路板和保护胶套,其中,所述电路板置于壳体内,所述保护胶套套装在壳体前端的密封螺纹上,所述电路板上的电路包括第一及第二输入端、气体放电管、第一及第二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第一及第二输出端,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与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三端接地,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还通过第一电阻与瞬态抑制二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二电阻与瞬态抑制二极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一中空的六边形棱柱,其前端有螺纹,所述保护胶套保护壳体的前端密封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由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或高分子合成塑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放电管的放电能力为20KA。
进一步的,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功率为1500W。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为4.7欧姆,功率为2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为4.7欧姆,功率为2瓦。
由于本实用新型拧入式浪涌保护器上并联有气体放电管,采用分流防御措施,即将浪涌电压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与大地短接,使浪涌电流分流入地,达到削弱和消除过电压、过电流的目的,从而起到保护电子设备安全运行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拧入式浪涌保护器的较佳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2为图1中拧入式浪涌保护器的组装图。
图3为图1中电路板上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拧入式浪涌保护器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壳体1、黄腊管2、电路板3和保护胶套4,其中,所述电路板3置于黄腊管2内,所述黄蜡管2置于壳体1内且使用环氧树脂灌封,以确保产品在恶劣工况环境下能正常工作。所述保护胶套4套装在壳体1前端的密封螺纹外面以保护螺纹,并确保与现场仪表紧密连接。所示黄腊管2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弹性、绝缘性和耐化学性,用于保护置于其内部的电路板3。
请继续参考图3所示,所述电路板3上的电路包括两输入端IN1及IN2、气体放电管SA1、电阻R1及R2、瞬态抑制二极管D1、两输出端OUT1及OUT2。所述气体放电管SA1的第一端与输入端IN1相连,所示气体放电管SA1的第二端与输入端IN2相连。所述气体放电管SA1的第三端接地。所述气体放电管SA1的第一端还通过电阻R1与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第一端相连,所述气体放电管SA1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2与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第一端与输出端OUT1相连,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第二端与输出端OUT2相连。
所述两输入端IN1及IN2用于与外部信号线路(图未示)相连;所述两输出端OUT1及OUT2用于与需要保护的电子设备相连。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为一中空的六边形棱柱,其前端有螺纹。所述保护胶套4韧性好,进而可使得壳体1的前端可旋入保护胶套4,以使得壳体前端的密封螺纹不受损伤。
其中,所述壳体1可根据需要由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或高分子合成塑料等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气体放电管SA1采用放电能力为20KA的气体放电管,其工作原理为:当外加电压增大到超过气体的绝缘强度时,两极间的间隙将放电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导通后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放电弧道所决定的残压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正博仪器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正博仪器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07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