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降氮脱硝用氨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2928.2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4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钟雨明;叶建红;王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C1/02 | 分类号: | C01C1/02;B01D53/90;B01D53/79;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铵 碳酸氢铵 制降氮脱硝用 氨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节能减排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降氮脱硝用氨水装置。
背景技术
国家提出在“十二五”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规划和要求,规划中规定重点行业和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要比2010年减少10%,水泥厂和火电厂首当其冲。水泥厂和火电厂目前降氮脱硝的所使用的还原剂主要为氨水和尿素。脱硝技术在目前在国内已较为成熟,根据水泥厂和火电厂不同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主流的脱硝技术,即SNCR和SCR,分别称之为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虽然上述两种方法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但均需用到还原剂:氨水或尿素。就国内情况而言,水泥厂和火电厂在建设初期往往未投资建设脱硝装置,脱硝装置大多为后期新建。因此在使用还原剂时受到厂区安全间距、运输距离等因素的制约,如何能方便、安全且经济地获得还原剂成为目前许多上马脱硝装置的企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将液氨或氨水运输至厂区进行脱硝,普通液氨或氨水运输距离长,运至现场后需储罐储存,而储罐体积受到厂区规划、安全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储存量只能供使用一周左右。虽然可以采用运输尿素到厂区制造氨水的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但尿素价格昂贵,经济上同样难以承受。
实用新型内容
为满足水泥厂、火电厂等对脱硝装置脱硝还原剂-氨水的需求,获得稳定经济的氨水来源,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降氮脱硝用氨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降氮脱硝用氨水装置,包括反应塔,所述反应塔包括固体进料口、液体进料口、循环液出口,所述反应塔还包括位于气体出口和位于反应塔底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反应塔还包括位于反应塔顶部的喷淋装置、以及与喷淋装置管道连接的循环液进口。
基于上述基础技术方案的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加热装置为位于反应塔底部的蒸汽逸出管及与蒸汽逸出管连接的蒸汽进口。
基于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反应塔还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桨叶位于反应塔内下半部分。
基于上述基础技术方案的第三种优选实施方式为,还包括安装高度高于循环液出口的氨水出口。
基于上述基础技术方案的第四种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反应塔上还设置有液位计。
基于上述基础技术方案的第五种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气体出口上还安装有放空阻火呼吸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降氮脱硝用氨水装置,采用低成本的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得纯度和浓度符合脱硝要求的氨水,仅需一个反应塔和普通工业用水即可完成反应过程,反应步骤少,操作简单,所得到的氨水可满足脱硝用氨水的要求,从而降低企业在脱硝装置还原剂方面的投入。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降氮脱硝用氨水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
各图中附图标记名称为:1-固体进料口 2-液体进料口 3-循环液进口 4-料斗 5-桨叶6-搅拌电机 7-蒸汽进口 8-蒸汽逸出管 9-液位计 10-气体出口 11-氨水出口 12-循环液出口 13-温度传感器 14-温度地面显示器15-喷淋装置 16-放空阻火呼吸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制降氮脱硝用氨水装置,包括反应塔,所述反应塔包括固体进料口、液体进料口、循环液出口,所述反应塔还包括位于气体出口和位于反应塔底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反应塔还包括位于反应塔顶部的喷淋装置、以及与喷淋装置管道连接的循环液进口。
使用时,从固体进料口和液体进料口分别送入固体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及水,混合后利用加热装置对混合后的母液进行加热,当加热温度大于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溶液的分解温度时,母液开始分解产生氨气及二氧化碳,此时从循环液进口通入循环液,通过喷淋装置从塔顶喷洒循环液,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远高于二氧化碳,因此大部分氨气被循环液吸收,二氧化碳溶解度较低,部分溶于氨水,部分从气体出口分离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29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布式计算方法和分布式计算系统
- 下一篇:sGC刺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