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永磁式电动机壳体之一次性铸造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3946.2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4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勇;黄小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双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26 | 分类号: | B22C9/26;B22C9/02;B22C9/10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苑新民 |
地址: | 31805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电动机 壳体 一次性 铸造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永磁式电动机壳体之一次性铸造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大功率(例如30KW左右功率的永磁式电动机,其峰值功率可达60KW)的永磁式电动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而通过壳体对外散热,若散热不及时会造成永磁体的退磁,进而导致功率下降,为了加快对外散热,人们采取在电动机壳体的外表面加设散热片或风扇或焊接散热水道进行散热,对于大功率的永磁式电动机采用水冷的散热效果较好,焊接连接的散热通道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增加了生产工艺及人员、材料、加工工时等,生产成本高,二是焊接后容易出现开焊、漏焊等原因引起的渗漏等情况发生,引起电动机的工作故障甚至因为散热效率降低而导致退磁产生的电动机的性能降低,三是焊接处的厚薄不均,易造成使用寿命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铸造成型的永磁式电动机壳体之一次性铸造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永磁式电动机壳体之一次性铸造成型模具,在铸模底座上表面的滑道上由铸模左侧动模块、铸模右侧动模块及铸模主动模块围成铸模外壳体,铸模外壳体中部的腔体的中部设置有形成电动机壳体中部空腔的铸模中泥芯,铸模中泥芯的外圆柱面上设置有形成电动机壳体的散热通道的C型的铸模水道泥芯,铸模水道泥芯的C型开口处设置有形成电动机壳体上的接线盒的铸模接线盒泥芯,铸模中泥芯的外壁与铸模左侧动模块、铸模右侧动模块及铸模主动模块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形成电动机壳体内壁和外壁的间隙,铸模水道泥芯两端部径向设置有向外延伸至与铸模主动模块的内壁靠接形成散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延伸部。
上述的铸模主动模块位于铸模左侧动模块、铸模右侧动模块的前侧,所述的铸模水道泥芯的C型开口正对着铸模主动模块。
上述的铸模左侧动模块和铸模右侧动模块的中部结合处分别设置有纵向的凹槽,铸模左侧动模块和铸模右侧动模块的纵向凹槽配合扣合在铸模底座在该处的限位块上。
上述的铸模底座上表面上的滑道有铸模左侧动模块及铸模右侧动模块下侧的横向滑道和铸模主动模块下侧的纵向滑道,铸模左侧动模块及铸模右侧动模块可在横向滑道上横向滑动以合模或开模,铸模主动模块可在纵向滑道上纵向滑动以合模或开模。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铸模底座上设置铸模左侧动模块、铸模右侧动模块及铸模主动模块围成铸模外壳体,在铸模外壳体的内腔内设置铸模中泥芯、铸模水道泥芯、铸模接线盒泥芯的方式,巧妙地将需要焊接连接的散热通道等用泥芯成型,使得永磁式电动机壳体与散热通道为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减少了因焊接散热通道而增加的生产人员、材料、加工工时、焊接质量不好造成的渗漏等而造成的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生产质量差等问题;
2、用本实用新型铸造成型的产品各处的厚度严格符合设计要求,冷却效果好,散热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成型容易,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好,适用于一体式铸造带有散热通道的大功率的永磁式电动机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C—C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铸造成型出的产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铸模水道泥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铸模接线盒泥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铸模中泥芯、铸模水道泥芯、铸模接线盒泥芯安装到位后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铸模中泥芯、铸模水道泥芯、铸模接线盒泥芯安装到位后的立体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双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双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39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