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RFID的全天候楼宇门禁智能防盗预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5151.5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8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军;吴志弘;周浩;常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13/00 | 分类号: | G08B13/00;G06K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全天候 楼宇 门禁 智能 防盗 预警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警系统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全天候楼宇门禁智能防盗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通过磁场或电磁场,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或静止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被誉为为本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数据处理子系统。系统基本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标签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相对于传统的条形码技术,RFID(电子标签)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远、数据可加密、存储数据容量大、存储信息更改便利等优点,它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目前,RFID技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管理系统、汽车防盗、门禁和安全管理系统和马拉松赛跑系统等,尤其在门禁防盗中以其科学、高效、安全和实时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长久以来,楼宇大门一直是住户财产安全的第一关,而现阶段楼宇门禁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局限在于,用RFID卡识别进入楼宇用户的身份,只能起到单一的防盗效果,当盗窃行为发生时不能实时报警。另外,当楼宇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如楼宇大门长时间未关闭,住宅小区的保安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这就大大降低了小区楼宇防盗的安全系数。而本发明能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RFID的全天候楼宇门禁智能防盗预警系统,其系统实现了对大型小区中的各个楼宇门禁进行实时监控、防盗预警,达到全天候、各时段对小区住户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本发明适用于大范围、多楼宇的大型住宅小区,有助于小区防盗和快速预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RFID的全天候楼宇门禁智能防盗预警系统,其包括楼宇大门防盗装置、手持阅读器和总控室。楼宇大门防盗装置包括预警防盗装置和有源电子标签。手持阅读器包括报警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总控室包括PC主机。当接收到报警信号后,无线模块向总控室PC主机发送请求报警信号,报警器向手持阅读器的持有人报警,总控室PC主机当收到手持阅读器发送过来的请求报警信号后,及时以电话拨号形式自动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本发明的楼宇大门防盗装置还包括计时器、压力传感器、标签接口和信号发生器。楼宇大门防盗装置的安装与楼宇大门门锁紧密相连,压力传感器设置两种状态的阈值:一种阈值设置为0,代表楼宇大门未关闭;另一种阈值的设置应为超过正常楼宇大门关闭时压力传感器所显示的压力值,代表大门受到恶意破坏。计时器用于计算楼宇大门持续未关闭的累计时间,防止大门长时间持续未关闭。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两种压力阈值下不同的发射信号,告知手持阅读器楼宇门禁处为何种安全隐患。标签接口用于与手持阅读器通信。手持阅读器由巡逻保安配备,用于及时发现楼宇门禁的安全隐患,当楼宇大门长时间未关闭或者遭到恶意破坏时,会向手持阅读器发送报警信号。
本发明有益效果:
1、实时监控楼宇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楼宇安全系数。
2、本发明的预警系统实现及时报警,由总控室PC主机自动向公安机关报警,且同时保安人员及时准确地赶往事发楼宇制止盗窃犯罪行为。
3、本发明的有源标签克服无源标签识别范围小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基于RFID的全天候楼宇门禁智能防盗预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楼宇大门防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创造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51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站监控系统
- 下一篇:单相费控智能电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