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倾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3764.3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0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邓燕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护康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1/12 | 分类号: | B65F1/12;B65F1/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媖 |
地址: | 51012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倾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倾倒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行业都在为如何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增加工作效率而苦恼,环卫部门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国内城市的众多环卫工人慢慢转用一种具有两轮子、可移动的环卫垃圾桶。现在在垃圾处理站进行垃圾倾倒作业都是采用人工倾倒,由人力把环卫垃圾桶举起。这样的工作方法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劳动强度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噪音低,而且倾倒垃圾时不易松脱的垃圾倾倒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垃圾倾倒装置,用于升举环卫垃圾桶,包括两组主支架、两组旋转支架、液压装置与旋转轴,所述主支架为三角形设置,所述主支架分为工作区与设备区,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两组所述主支架的顶角,所述旋转支架为三角形设置,两组所述旋转支架的顶角安装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所述旋转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的内侧,所述旋转支架的另一角设置有轮箍,所述轮箍的对立面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组所述旋转支架,两组所述旋转支架组成的底面设置有旋转底梁,所述旋转底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组所述旋转支架,所述液压装置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推板。
所述旋转支架设置有导流延长板,所述导流延长板,所述导流延长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组所述旋转支架的顶角。
所述导流延长板为折角板,其折角角度为120°至170°。
所述主支架还包括连接底梁,所述连接底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组所述主支架底面的中部。
连接底梁还包括至少一个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接底梁的中部,所述缓冲垫的另一端向所述工作区的方向延伸。
所述液压装置的顶端面为斜面,其倾斜角度与所述支架的斜面的角度相近或相同,所述液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区。
两组所述主支架的间距为800mm至1200mm;两组所述旋转支架的间距为700mm至1100mm;所述主支架的顶角的离地高度为1000mm至800mm。
所述旋转支架的顶角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
所述轮箍为半圆形。
所述主支架还设置至少一个固定钩,所述固定钩为圆弧状向下弯曲,所述固定钩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固定钩的另一端向所述工作区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可靠,小巧美观,由于轮箍的卡位使得垃圾桶放置简单而且翻转时不会松脱,操作简单,可以实现自动化、机械化的垃圾倾倒作业,从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工作噪音极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1为环卫垃圾桶;2为主支架;21为导连接底梁;211为导缓冲垫;3为旋转支架;31为轮箍腔;32为推板;33为导流延长板;34为旋转底梁;4为液压装置;41为推杆;a为工作区;b为设备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垃圾倾倒装置,如图1,用于升举环卫垃圾桶1,包括两组主支架2、两组旋转支架3、液压装置4与旋转轴,所述主支架2为三角形设置,所述主支架2分为工作区a与设备区b,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两组所述主支架2的顶角,所述旋转支架3为三角形设置,所述两组旋转支架3的顶角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所述旋转支架3设置在所述主支架2的内侧;所述旋转支架3的另一角设置有轮箍31,所述轮箍为半圆形,设置轮箍可以使得当垃圾倾倒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环卫垃圾桶1轻易推进工作位置,当旋转支架3带着环卫垃圾桶翻转时,轮箍31便会将环卫垃圾桶1的轮子卡住,使其不会向下滑落;所述轮箍31的对立面设置有推板32,所述推板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组所述旋转支架3;两组所述旋转支架3组成的底面设置有旋转底梁34,所述旋转底梁3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组所述旋转支架3;所述液压装置4安装有推杆41,所述推杆4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推板32;所述旋转支架3在工作区a中旋转工作,所述液压装置4与推杆41在设备区b放置或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护康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护康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37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