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原位无损气体渗透率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6029.8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9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萍;王新征;牛冠毅;赵建伟;毛燕;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张良 |
地址: | 10008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原位 无损 气体 渗透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的测试,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凝土原位无损气体渗透率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类混凝土材料(岩石、混凝土和砖等)的渗透性是影响其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渗透率测量方式按选取的渗透介质来区分,可以分为液体、气体两类,对应的测试方法分别为水压、气压测试法。
按照测量方式来区分,可以分为取样、不取样两类。①目前都是以取样为前提,在实验室内检测混凝土试件的渗透性。这种实验方法一般属于破坏性实验,对于完好的混凝土构件,取样操作破坏了混凝土构件的完整性;对于已损伤的混凝土构件,例如含有裂缝等,取样过程会改变混凝土的原始损伤状态,甚至很可能破坏试样的完整性。这种方法会带来较大的测量误差。②不取样测试。目前不需要取样的原位测试系统,主要用于测量混凝土表层气体渗透率。这种方式不适用于混凝土构件内部渗透率测量,原因如下:1)为了保证测量设备与测试表面的密封性,需要在测试区域周围设计锚固螺栓,造成测试区外围混凝土破坏;2)该方式测量原理是通过向封闭气罩内增加气压,根据封闭气罩内的压力衰减规律计算表层混凝土的渗透率,测量区域很难评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混凝土原位无损气体渗透率测量装置,以解决上述测量方式不适用于混凝土构件内部渗透率测量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原位无损气体渗透率测量装置,包括:
集气罩,用于粘接在待测混凝土表面,形成封闭的空间;
气体压力变送器,安装在所述集气罩的外表面,用于在所述集气罩在负压状态下,采集所述集气罩内的压力;
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安装在所述集气罩与真空泵之间的管路上,用于检测和控制当前的气体流量;
真空泵,用于抽出经过所述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所述集气罩内的气体;
安装在所述管路上的多个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管路上的气体通过;
控制器,与所述气体压力变送器、所述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相连接,通过二者感应到的参数,确定所述混凝土的气体渗透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于采用真空泵,测量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测量方式,在不破坏混凝土的情况下,测量渗透率;另外,一直以来测量渗透率的方法都是正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通过负压实现渗透率的测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示出了实施例中的系数G的计算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图,包括以下部件:
1—混凝土构件,2—集气罩,3—泄气阀门,4—气体压力变送器,5—干燥剂,6—过滤器,7、8、11和12—阀门,9和10—不同量程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13—真空泵,14—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并联数据线,15—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数据线,16—气体压力变送器数据线,17—数据采集控制器,18—密封剂涂抹区域;
实施例中的一种混凝土原位无损气体渗透率测量装置,包括:
集气罩2,用于粘接在待测混凝土表面,形成封闭的空间;
气体压力变送器4,安装在所述集气罩2的外表面,用于在所述集气罩2在负压状态下,采集所述集气罩2内的压力;
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9、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10,安装在所述集气罩2与真空泵13之间的管路上,用于检测和控制当前相应相连管路的气体流量;
真空泵13,用于抽出经过所述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9、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10的所述集气罩2内的气体;
安装在所述管路上的多个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管路上的气体通过;
控制器17,也可称为数据采集控制器,与所述气体压力变送器4、所述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9、10相连接,通过二者感应到的参数,确定所述混凝土的气体渗透率。
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数量包括测量精度范围不同的两个,在两条并联的管路上,每条管路安装一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60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锅炉密排管r射线检测探伤支架
- 下一篇:混凝土取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