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锌熔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6775.7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5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盛利文;吴卫;王枝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新融利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9/04 | 分类号: | C22B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12007 湖南省株洲***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熔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锌熔炉。
背景技术
一般的锌熔法处理硬质合金的机理是基于锌与硬质合金中的粘结相金属(钴、镍)可以形成低熔点合金,使粘结金属从硬质合金中分离出来,与锌形成锌—钴固溶体合金液,从而破坏了硬质合金的结构,致密合金变成疏松状态的硬质相骨架。由于锌不会与各种难熔合金金属的碳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再利用在一定的温度下锌的蒸气压远远大于钴的蒸气压,使锌蒸发出来予以回收再利用。因此,锌熔法获得的碳化物粉末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特性。经过锌熔过程后,钴或镍被萃取到锌熔体中,蒸馏锌以后,钴和碳化物保存,锌回收后继续用于再生的过程。
请参考图1,现有技术的锌熔炉在炉体的内部设有熔锌室11和收锌室12。熔锌室11中设有加热体16及用于放置待处理的硬质合金和锌的第一器皿13,收锌室12中设有用于放置回收锌的第二器皿14。第一器皿13通过导流管15与第二器皿14连通。导流管15为真空状态。当收锌时,加热体16加热,第一器皿13的锌受热气化后从第一器皿13流入到第二器皿14。由于第二器皿14的温度较低,锌蒸气在第二器皿14中冷却,完成收锌。
但是,导流管15为水平放置,第一器皿13和第二器皿14与导流管15连通的连通口处于同一高度,导流管15的管孔也处于同一高度。当熔锌室11的锌蒸气在回收完毕的瞬间,熔锌室11的压力突然减小,此时锌会回流到熔锌室11中,使锌回收不完全;而且处理后的硬质合金含锌量高,会导致合金的性能降低。
因此,如何解决在回收锌的过程中,锌容易回流到用于放置待处理的硬质合金的器皿中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锌熔炉,可以有效地减少处理后的合金中锌的含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锌熔炉,包括熔锌室和收锌室,所述熔锌室设有加热体和耐高温的第一器皿,所述收锌室放置有耐高温的第二器皿,所述第一器皿用于放置待处理的硬质合金和锌,所述第二器皿用于放置回收后的锌,所述第一器皿通过导流管与所述第二器皿连通,所述导流管位于所述熔锌室的管孔的最低高度高于位于所述收锌室的管孔的最高高度。
优选地,所述收锌室位于所述熔锌室的下方,所述第一器皿的侧壁开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竖直向下延伸的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导流管密封连通,且所述导流管也竖直向下延伸。
优选地,所述熔锌室中设有多层所述第一器皿,不同层的所述第一器皿均通过互不相通的通道及互不相通的导流管与所述第二器皿连通。
优选地,锌熔炉的位于所述熔锌室和所述收锌室之间的支撑板设有夹层,所述支撑板的夹层中设有管道,所述管道装有冷却水。
优选地,所述导流管的管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器皿的通道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加热体的材质为石墨。
优选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器皿并与所述第一器皿的内腔连通的通道的通道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器皿的侧壁的顶端。
优选地,所述导流管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位于所述熔锌室和所述收锌室之间的所述支撑板上。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熔锌室的温度值及与所述温度值对应的真空度值保持在所需曲线点上的自动控制系统。
优选地,每一层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器皿,同一层的不同的所述第一器皿均通过互不相通的通道和互不相通的导流管与所述第二器皿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流管包括固定设置在位于所述熔锌室和所述收锌室之间的所述支撑板上的固定导流管以及可移动地设置在位于所述熔锌室和所述收锌室之间的所述支撑板上的活动导流管;
所述固定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器皿的底端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导流管密封连接;
所述活动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器皿的顶端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导流管密封连接,且与所述固定导流管密封连接的一端设置在位于所述熔锌室和所述收锌室之间的支撑板的下端。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锌熔炉包括熔锌室和收锌室,在熔锌室中设置有加热体和第一器皿,在收锌室中设置有第二器皿。第一器皿中用于放置废品,第二器皿中用于放置回收后的锌,第一器皿通过导流管与第二器皿连通。导流管的位于熔锌室的管孔的最低高度高于位于收锌室的管孔的最高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新融利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新融利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67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续梁梁缝处盖板结构
- 下一篇:双向入料闸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