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自动绕线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9713.1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66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邱春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源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董惠石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绕线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尤其是一种可精确、快速且自动化完成线圈制作,达到高产能、低成本效益的全自动绕线机。
背景技术
在电子、电机领域内,常可见各种不同尺寸、形状线圈被广泛运用于诸多电子、电机产品上。一般电子、电机产品制造厂所使用线圈,大多由绕线厂提供,绕线厂会依电子、电机产品制造厂对线材的需求,绕制所需尺寸及形状的线圈,以方便电子、电机产品制造厂使用。
当欲制作线圈时,现有绕线厂将所需尺寸、形状的线圈绕线模具组装于工作台上,再以人力进行线圈的绕制,而以人力绕制线圈工作既费时又费力,且线圈绕制作业过程极为单调乏味,工作人员长时间重复此单调作业程序,其线圈制作品质及效率难免降低,且受限于工作时数限制,工作人员亦无法配合长时间工作,尤其是随着现今电子、电机产品越趋轻薄短小化发展,电子、电机产品制造厂对于线圈需求亦相对越趋微小扁平化,以致于使用人力进行该微小线圈的绕制更具困难性,越不适合以人力进行线圈绕制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现有技术中以人力进行线圈绕制作业已不符合现代讲求高产能及低成本的产业需求且亦难以适用于微小线圈的绕制作业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绕线机,该全自动绕线机可精确、快速且自动化完成线圈制作,是一种能够达到高产能、低成本效益的全自动绕线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绕线机,包括设有机体,并于该机体上组设有相对应的上模座及下模座,又于该下模座设有线圈定位杆,另于该上模座组设有绕线单元,该绕线单元包含有旋转轴,并于该旋转轴中心设有顶心,该顶心与该线圈定位杆相抵接触,于该旋转轴固接有导针,且于该导针设有导线孔。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绕线单元的旋转轴中心设有组立孔,并于该组立孔内穿设有一顶心固定杆,该顶心固定杆位于该组立孔外的一端组设有该顶心,而该顶心固定杆位于该组立孔内的另一端则与一设于该组立孔内的弹性件相抵接触。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线圈定位杆上端阶级凸设有一绕线部。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机体固设有升降动力源,且该升降动力源的传动部与该上模座相组设。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下模座上组设有多个线圈定位杆,且该多个线圈定位杆排列成一排,又于该下模座上包含有多排该线圈定位杆,该绕线单元为多个,并多个该绕线单元排列成一排,且该一排的多个该绕线单元与该下模座上组设的一排的多个该线圈定位杆相对应。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机体固设有进给动力源,且该进给动力源的传动部与该上模座相组设。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全自动绕线机还包含有第一压线板,该第一压线板位于该绕线单元旁侧,又于该上模座固接有第一升降动力源,且该第一升降动力源的传动部与该第一压线板相组设。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全自动绕线机还包含有第二压线板,该第二压线板位于该第一压线板旁侧,又于该上模座固接有第二升降动力源,且该第二升降动力源的传动部与该第二压线板相组设。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全自动绕线机还包含有第一压线板,该第一压线板位于该绕线单元旁侧。
如上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中,该全自动绕线机还包含有第二压线板,该第二压线板位于该第一压线板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绕线机的旋转轴转动时,即同步带动导针转动,以使穿设于导针的线体绕设于线圈定位杆上,以精确且快速完成各种尺寸、形状线圈,乃至精密的微小线圈等制作,据此,大幅提升线圈品质稳定性及线圈生产效能,同时,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的支出,以符合现代高产能、低成本的产业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的主视图。
图2是绕线单元剖视图。
图3是圈绑固定起始线体的实施状态图。
图4是绕线单元上升复位的实施状态图。
图5是绕线单元进给至第一排线圈定位杆的实施状态图。
图6是第一压线板压掣线体的实施状态图。
图7是绕线单元于第一排线圈定位杆进行线圈绕制的实施状态图。
图8是第二压线板压掣于线圈定位杆端部的实施状态图。
图9是第一压线板接续压掣于线体的实施状态图。
图10是第一压线板及第二压线板复位的实施状态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源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友源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97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