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热压辊进出口连接新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0872.3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2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易应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门峡亿龙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三门峡市易兴人造板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N3/10 | 分类号: | B27N3/10;B27N3/08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朱俊峰;时立新 |
地址: | 472413***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压 进出口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定向板、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等板材的加热压辊进出口连接新结构。
背景技术
连续平压机的加热压辊为中空的圆筒形结构,其中部通入热蒸汽或热油在对板坯进行压制的同时,也可以对板坯进行加热,板坯内的所含的水分受热蒸发出来。目前,加热压辊分为两层,上层的加热压辊和下层的加热压辊的进口设在同一侧,出口设在另外同一侧,这样就存在加热压辊的两侧温度不一致,即进口侧温度高、出口侧温度低,这样就影响到板坯的压制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提高板坯压制质量的加热压辊进出口连接新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压辊进出口连接新结构,包括一排上加热保压辊和一排下加热保压辊,所述上加热保压辊和下加热保压辊均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上加热保压辊和下加热保压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热油支管,热油支管上设有轴承和旋转接头,上加热保压辊两侧的热油支管分别连接有上热油总进管和上热油总出管,下加热保压辊两侧的热油支管分别连接有下热油总进管和下热油总出管,上热油总进管和下热油总出管位于同一侧,上热油总出管和下热油总进管位于另外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在上加热保压辊和下加热保压辊两端的热油支管上轴承中加入专用的耐高温黄油,以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上热油总进管和下热油总进管不设置在同一侧,以减小上加热保压辊和下加热保压辊两端的微弱温差,保证上加热保压辊和下加热保压辊之间在任意位置温度基本一致,来减小由于温差过大而造成的压制的板坯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热压辊进出口连接新结构,包括一排上加热保压辊9和一排下加热保压辊10,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均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热油支管12,热油支管12上设有轴承11和旋转接头13,上加热保压辊9两侧的热油支管12分别连接有上热油总进管14和上热油总出管15,下加热保压辊10两侧的热油支管12分别连接有下热油总进管16和下热油总出管17,上热油总进管14和下热油总出管17位于同一侧,上热油总出管15和下热油总进管16位于另外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在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两端的热油支管上轴承11中加入专用的耐高温黄油,以保证轴承11的使用寿命。上热油总进管14和下热油总进管16不设置在同一侧,以减小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两端的微弱温差,保证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之间在任意位置温度基本一致,来减小由于温差过大而造成的压制的板坯缺陷。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连续平压机上。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使用时,在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之间设有上传送带7和下传送带8,上传送带7和下传送带8之间具有水平通道,进入连续压机的板坯27首先经过压机入口处的高温预压装置的压制,降低了板坯27进入水平通道内产生较大的反弹,简化入口处的复杂结构。进入连续压机后,均匀分布在连续压机中的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直接将热量传输给上传送带7和下传送带8(上传送带7和下传送带8采用易导热的钢带),供给热压所需要的热量,板坯27处于加温保压辊时由上传送带7和下传送带8把压力和热量传递到板坯27,使板坯27的温度升高,板坯27内所含水分汽化,当板坯27在上加热保压辊9和下加热保压辊10之间运行时,由于压力的稍微降低,便于板坯27中已汽化的水分排出,板坯27在一定时间内连续重复这个过程,使板坯27内所含的水分彻底排出,胶液固化,完成板坯27的压制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门峡亿龙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三门峡市易兴人造板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三门峡亿龙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三门峡市易兴人造板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08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组分熔融接枝法制备聚丙烯接枝物的方法
- 下一篇:性能稳定的锂电池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