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箱轿车节油尾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4118.7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5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熊铁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铁生 |
主分类号: | B62D25/10 | 分类号: | B62D25/1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胡婉明 |
地址: | 300381 天津市南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轿车 节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节油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三箱轿车节油尾罩。
背景技术
目前,燃油轿车的增长速度与石油供应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混合动力轿车或纯电动轿车取代燃油轿车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有效降低现有燃油轿车的耗油量,节省轿车的动力能源是近期内,业内人员的当务之急,尚有研究开发的空间。
轿车在中速和高速行驶时,其能量消耗主要由车轮摩擦阻力损失和空气阻力损失组成,当车速超过80多千米/小时以上后,空气阻力将超过车轮的摩擦阻力。根据燃油轿车的实用性能与检测研究结果可以得到,空气阻力导致的能量损失是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车轮摩擦阻力与车速成线正比例关系的结论。因此,轿车行驶降耗的主要措施应当放在减少空气阻力方面。
现有轿车在行驶中,该车体尾部会出现成湍流状态的气流,对轿车的行驶速度产生阻力,该阻力即空气阻力的一部分。空气阻力的产生包括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和诱导阻力,其中形状阻力占空气阻力的60%左右。因此,减少空气阻力应该从改进车体形状方向进行研究,以期获得较佳的降耗效果。尽管现有轿车的设计结构不断改进,汽车体尾部形状也不断根据流体力学的理论在进行各种方式的改善,期望能够降低风阻系数,但是受到轿车本身性能和外观的限制,通过设计更为合理的车尾形状来降低风阻系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为此需要另外开辟对轿车节油降耗的设计途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三箱轿车节油尾罩,其可安装在三箱轿车尾部,克服形状产生的空气阻力,从而获得节油降耗效果,降低成本,还可以有助于尾气扩散,利于环保;该尾罩结构设计合理,安装简便,容易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三箱轿车节油尾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罩本体1、尾翼板2以及压板3;尾罩本体1为两端呈开口状的筒体,该筒体一端套设在三箱轿车尾部,筒体套设端的上面设有尾翼板2,压板3抵顶在筒体套设端的下面,使尾罩本体1套设固定在三箱轿车尾部。
前述的三箱轿车节油尾罩,其中,尾罩本体1是由高强度透明塑料布围成的一个两端均为开口的锥形筒体,该锥形筒体大直径端的面积略大于三箱轿车尾部的体积,且锥形筒体大直径端端缘设有松紧带,使锥形筒体大直径端套设在三箱轿车尾部的行李箱上盖尾部以及保险杠底部的位置;该锥形筒体的中部设有十字形支撑架11;该三箱轿车尾部的行李箱上盖尾部设有尾翼板2,该尾翼板2设有多块导流板22,该导流板22一体成型在尾翼板2内侧,且尾翼板2内侧两端分别设有螺杆,该螺杆依次穿过套设在三箱轿车尾部行李箱上盖尾部的锥形筒体大直径端端缘的松紧带以及三箱轿车尾部行李箱上盖尾部后通过螺母螺紧,使尾翼板2设有的导流板22压紧在锥形筒体大直径端端缘的松紧带上面,以加强锥形筒体大直径端与行李箱上盖尾部的固定,该三箱轿车尾部的保险杠底部设有压板3,该压板3抵顶在套设在三箱轿车尾部保险杠底部的锥形筒体大直径端端缘的松紧带上,以加强锥形筒体大直径端与保险杠底部的固定。
前述的三箱轿车节油尾罩,其中,压板3通过螺杆与三箱轿车尾部保险杠固定,且压板3背离保险杠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数块导流板。
本实用新型三箱轿车节油尾罩的有益效果,其可安装在三箱轿车尾部,轿车在高速行驶情况下,利用该尾罩引导气流平稳通过,可不再出现明显的尾部湍流气体,有效克服形状产生的空气阻力,从而获得节油降耗效果,降低成本,还可以有助于尾气的扩散,利于环保;该尾罩结构简单,安装简便,容易实施;另外,十字形支撑架的纵向杆体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也可有益于防止尾部气体湍流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箱轿车节油尾罩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1尾罩本体、11十字形支撑架、2尾翼板、22尾翼板导流板、3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三箱轿车节油尾罩,本实用新型三箱轿车节油尾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罩本体1、尾翼板2以及压板3;尾罩本体1为两端呈开口状的筒体,该筒体一端套设在三箱轿车尾部,筒体套设端的上面设有尾翼板2,压板3抵顶在筒体套设端的下面,使尾罩本体1套设固定在三箱轿车尾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铁生,未经熊铁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41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片制绒的清洗方法
- 下一篇:LDMOS晶体管及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