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外双簧摩托车后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4073.1 | 申请日: | 2013-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2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福龙;朱利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振龙减震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孙国栋 |
地址: | 215618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外 双簧 摩托车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减震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内外双簧摩托车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摩托车后减震器,一般每支减震器上都安装有一支弹簧,以承受载荷。而单簧后减震器,为了提高和改善骑乘的舒适性,在我们对弹簧进行设计时,一般都会设计成变节距弹簧,也就是说,弹簧的刚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将弹簧特性设计成折线,折点前的刚度小,折点后的刚度大,弹簧刚开始受力压缩时,刚度小,以适应骑乘的柔和和舒适性,继续压缩至折点后,刚度变大,弹簧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以阻止减震器的进一步压缩。实际上单簧后减震器是一种二级刚度的后减震器。但是,单簧摩托车后减震器的承载能力低,减震器的弹簧刚度单一,不能同时很好地满足单人乘座、双人乘座及多人乘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承载能力高并且能够满足单人乘座、双人乘座及多人乘座需要的内外双簧摩托车后减震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外双簧摩托车后减震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的一端设置有上安装套,另一端设置有下安装套,所述外壳内活塞杆上设置有阻尼器组件和减震垫;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弹簧定位座,弹簧定位座中设置有外弹簧,外弹簧与外壳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内弹簧。
所述活塞杆与上安装套之间设置有上缓冲圈和铝吊环。
所述活塞杆与下安装套之间设置有下缓冲圈。
所述弹簧定位座与外壳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弹簧座垫。
所述内弹簧与外壳外表面之间设置有保护套。
所述铝吊环上设置有装饰罩。
所述外弹簧的直径为5-8cm,内弹簧的直径与外壳的外径相同,为3-6cm。
所述外弹簧的直径为6cm,内弹簧的直径与外壳的外径相同,为4cm。
所述上安装套和下安装套都是由铁质材料制成的安装套。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外弹簧由保护套和并紧螺母来径向定位,外弹簧的下端由弹簧座垫和铝吊环来径向定位,同时,外弹簧与内弹簧间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减震器压缩时内外弹簧弯曲变形造成的两弹簧的摩擦。
本实用新型依靠内外双簧的并联作用,使减震器的承载能力强,而内外双簧组合后,弹簧刚度多级化,更能适应不同的载荷要求,另外,内外双簧外观颜色的不同搭配,能使减震器的外观更加美观,能适应不同的审美需求和用户。
同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述,一种内外双簧摩托车后减震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的一端设置有上安装套15,另一端设置有下安装套2,所述外壳内活塞杆上设置有阻尼器组件9和减震垫10。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器3,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弹簧定位座5,弹簧定位座5中设置有外弹簧8,外弹簧8与外壳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内弹簧6。另外,考虑到实际的需要,可以在活塞杆与外弹簧之间设置并紧螺母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杆与上安装套之间设置有上缓冲圈14和铝吊环13。所述活塞杆与下安装套2之间设置有下缓冲圈1。
考虑到径向定位的需要,所述弹簧定位座5与外壳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弹簧座垫4。所述内弹簧6与外壳外表面之间设置有保护套7。
考虑到美观的需要,所述铝吊环13上设置有装饰罩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弹簧8的直径为5-8cm,内弹簧6的直径与外壳的外径相同,为3-6cm。
而最佳的直径为:外弹簧的直径为6cm,内弹簧的直径与外壳的外径相同,为4cm。
所述上安装套和下安装套都是由铁质材料制成的安装套。
本实用新型外弹簧由保护套和并紧螺母来径向定位,外弹簧的下端由弹簧座垫和铝吊环来径向定位,同时,外弹簧与内弹簧间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减震器压缩时内外弹簧弯曲变形造成的两弹簧的摩擦。
保护套的作用,除对内弹簧的下端进行径向定位外,还能避免内弹簧压缩弯曲后内孔与阻尼器组件的摩擦。减震器压缩时,内外弹簧因刚度大小不一,承受着不同的载荷。一般在设计时,外弹簧的刚度较大,内弹簧的刚度较小。减震器拉伸时,同样内外弹簧同时作用,通过内外弹簧的反弹作用力,来实现减震器的拉伸。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振龙减震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振龙减震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40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