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4560.8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1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燕刚;石云兴;李艳稳;倪坤;刘伟;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2/06 | 分类号: | F16B2/06;B28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叶民生;朱丽岩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微孔 混凝土 模具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材模具的夹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
背景技术
夹具是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对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夹具进行夹紧,防止混凝土坯体夹具漏浆。现有结构复杂的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夹具自重较大,实际操作时过程繁琐,使用费时费力;现有结构简单的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夹具没有有效的固定栓,在实际操作时无法起到长期固定作用,同时故障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给出了一种操作简单、夹紧速度快、使用效果好、重复使用率高的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的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由夹具主体、活动夹板、丝杆套、拧紧丝杆、旋紧手柄、光轴六部分构成,所述夹具主体呈长方框体,长方框体后面为平面形,前面的上框设有凸肩,凸肩的前壁面中心处设有一个半圆形凹缺,前面的左右两个下框角处各设有一个支脚,所述夹具主体上框凸肩的半圆形凹缺上焊接所述丝杆套,所述丝杆套螺纹连接拧紧丝杆,所述拧紧丝杆上端设有旋紧手柄,底端螺纹连接光轴,光轴穿过活动夹板2的通孔连接所述活动夹板。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其中所述丝杆套与拧紧丝杆的连接螺纹的螺纹标准均为M30×20 的大螺距螺纹。
本实用新型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其中所述活动夹板在所述光轴上绕光轴的轴心具有一个360度自由旋转轨迹。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其中所述夹具主体的支脚和活动夹板与模具夹紧位置的接触面上设有咬合齿。
本实用新型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整体结构采用铸造件和机械加工件相结合的工艺,结构紧凑,有效地减轻了自重;设计的大螺距的丝杆套与拧紧丝杆,缩短了夹具拧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夹具主体的支脚和活动夹板上设置的咬合齿,既扩大了夹持时的接触面,又扩大了本夹具的使用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的零件分解示意图。
图2为夹具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活动夹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微孔混凝土坯体模具的夹具由夹具主体1、活动夹板2、丝杆套3、拧紧丝杆4、旋紧手柄5、光轴6六部分构成。
如图2所示,夹具主体1呈长方框体,长方框体后面为平面形,前面的上框设有凸肩,凸肩的前壁面中心处设有一个半圆形凹缺,前面的左右两个下框角处各设有一个支脚。
如图4所示,夹具主体1上框凸肩的半圆形凹缺上焊接丝杆套3,丝杆套3螺纹连接拧紧丝杆4,拧紧丝杆4上端设有旋紧手柄5,底端螺纹连接光轴6,光轴6穿过活动夹板2的通孔连接活动夹板2。
丝杆套3与拧紧丝杆4的连接螺纹的螺纹标准均为M30×20 的大螺距螺纹。使用时,正向或者反向旋转180°~360°即可达到拧紧或者放松模具的要求。
如图4所示,活动夹板2在所述光轴6上绕光轴6的轴心具有一个360度自由旋转轨迹,活动夹板2可自由旋转,更有利于对模具的夹紧。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夹具主体1的支脚和活动夹板2与模具夹紧位置的接触面上设有咬合齿,设有的咬合齿有利于对不同尺寸形状的模具进行夹紧。
本实用新型夹具主体1和丝杆套3相对固定,活动夹板2和拧紧丝杆4垂直位置相对固定,对于模具来说,夹紧后的位置也就相对固定,能够起到对模具长期夹紧的效果。使用本实用新型,将旋紧手柄5转动180°~360°,使拧紧丝杆4通过丝杆套3的丝扣做上下运动,拧紧丝杆4通过光轴6带动活动夹板2发生快速下移,活动夹板2与夹具主体1的咬合齿同时作用下,对模具起到夹紧效果。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45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角梁与圆盘铰接装置
- 下一篇:液压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