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隔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6198.8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5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罗燕;刘明卓;张立玲;刘磊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2 | 分类号: | B62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发动机盖 撑杆 隔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隔热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的作用是将发动机盖通过发动机盖支撑杆支撑起来,发动机盖支撑杆上端与发动机盖内板相连,发动机盖支撑杆下端与车身相连。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舱温度通常情况下会达到较高温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或者汽车行驶时间过长等恶劣的环境下,由于发动机盖支撑杆安装在发动机舱内,将产生较高的温度,如果用手拿起发动机盖支撑杆时不采用隔热装置,就会造成手部烫伤或其他危险。
通常情况下,发动机盖支撑杆主要由一个独立的金属杆组成,在发动机舱高温情况下难以保证用手开启时的安全性,存在手部烫伤的风险。因此,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使用的安全性,尤其是结构更易操作、更加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是业内人士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隔热结构,以降低开启发动机盖支撑杆时发生烫伤的危险性,提高使用发动机盖支撑杆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隔热结构,包括隔热护套;所述隔热护套呈筒状,包括顶壁、底壁、外壁、内壁及裂纹壁;所述隔热护套上设有纵向裂纹部,该裂纹部的二侧边形成所述隔热护套的裂纹壁,所述外壁和内壁之间填充耐高温橡胶。
其中,所述外壁与内壁闭合部的弧度大于1.75π,所述外壁与内壁之间裂纹部的弧度小于0.25π。
其中,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内径与所述发动机盖支撑杆直径相等,所述顶壁和底壁外径相等;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外径大于隔热护套外壁中部的外径,且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外径由端缘部向内端部逐渐变小。
进一步,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外径h1与所述发动机盖支撑杆直径h的关系为:200%h<h1<250%h;所述隔热护套外壁中部的外径h2与所述发动机盖支撑杆直径h的关系为:150%h<h2<180%h。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隔热护套内填充耐高温橡胶,隔热性好,避免开启发动机盖支撑杆时发生烫伤手的问题,提高了使用发动机盖支撑杆开启发动机盖的安全性;同时,外形设计为独特的凹槽,结构简单,方便手持,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隔热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护套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护套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发动机盖支撑杆;
2-隔热护套;
21-顶壁;22-底壁;23-外壁;24-内壁;25-裂纹壁;
28-外壁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发动机盖支撑杆由于安装在发动机舱内,用手开启发动机盖支撑杆时容易造成手部烫伤或其他危险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隔热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盖支撑杆隔热结构,包括隔热护套2,用于包覆在发动机盖支撑杆1外;所述隔热护套2呈筒状,包括顶壁21、底壁22、外壁23、内壁24及裂纹壁25;所述隔热护套2上设有纵向裂纹部,该裂纹部的二侧边形成所述隔热护套的裂纹壁25;所述外壁23和内壁24之间填充耐高温橡胶,优选地,所述耐高温橡胶为全氟橡胶,其可耐高温温度为达200℃~25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热护套2,包覆在发动机盖支撑杆1外,同时,隔热护套内填充耐高温橡胶,隔热性好,避免开启发动机盖支撑杆时发生烫伤手的问题,提高了使用发动机盖支撑杆开启发动机盖的安全性。
具体的,如图3、图4、图5所示,所述外壁23与内壁24闭合部的弧度大于1.75π,所述外壁23与内壁24之间裂纹部的弧度小于0.25π,以使裂纹部的宽度足够小,手握隔热护套2时,发动机盖支撑杆1不会烫着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61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