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7711.5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0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万勇;盛巧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盛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5/28 | 分类号: | B63B35/28;B63H20/08;B63H20/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左祝安 |
地址: | 201505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挂 对开 式泥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适用于各种不同吃水船舶。
背景技术
对于自航船舶而言,推进系统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意味着其能否为船东带来效益。常规的固定螺距螺旋桨应用在对开式泥驳上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对开式泥驳需要经常在不同的吃水情况下进行泄泥工作和航行,而在不同的吃水情况下,螺旋桨效率和推力有较大的差别:螺旋桨只有在完全浸没,并且具有一定的浸深的情况下,其效率和推力才可达到最优。再加上常规的固定螺旋桨推进的对开式泥驳的主机等设备全部布置于机舱内,但开体船舶的机舱是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如此就使原本空间狭小的机舱更显拥挤,机舱环境也很差,既不利于船员的长期工作,也不利于机器设备的维修。
对开式泥驳:整个主船体可从纵中剖面处打开而达到卸泥目的的、用于输送泥浆的驳船。
对开式泥驳在机舱内设置两台主机,用以驱动两套固定螺距螺旋桨,进而推动泥驳航行。
现有对开式泥驳的缺点:
其一,对开式泥驳需要经常在不同水深的水域进行泄泥作业和运泥航行,固定螺距螺旋桨无法根据吃水情况调节螺旋桨的浸水深度而使其得到最大推力。
其二,主机布置在开体的机舱内,机舱空间狭小,不利于机器设备的维护,且船员工作环境较恶劣。
如果对开式泥驳采用非自航的形式,由拖轮拖带航行。需要为对开式泥驳配备专用的拖轮供其使用,操作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包括两台主机,两台主机分别布置于尾部的甲板开体的两侧,两台主机通过轴系连接驱动悬挂于尾部的两套舵桨系统,轴系上设置有液压系统。
所述液压系统包括用于调节舵桨系统垂直深度的液压油缸。
所述液压系统包括用于调节舵桨系统纵向摆动幅度的液压油缸。
有益效果,在对开式泥驳上采用舷外挂桨的推进方式,很容易就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舷外挂桨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下伸缩调节螺旋桨的位置,在纵向方面上也可以很方便地将整个舵桨系统向后摆起,使其可以适应对开式泥驳各种吃水条件下的工作环境,在浅吃水工况下可以将桨下沉到船底基线以下以确保螺旋桨可以达到最合适的浸深状态,而在深吃水工况下,可以使舵桨上升到合适的位置,使其处于最合适的浸深状态。其次,主机和轴系布置在甲板以上,人员的操作、机器设备的维修等都要方便很多,而舷外舵桨亦可以在纵向方向上通过尾部的液压油缸很方便地向后摆起,更加降低了整个舵桨系统的维修难度,而设备维修难度的降低也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船舶正常营运的时间,提高了船舶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的尾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船体对开状态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舵桨位于基线以上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舵桨位于基线以上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舵桨位于基线以下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舵桨位于基线以下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舵桨沿纵向向后摆起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为使用舷外挂桨的对开式泥驳,摒弃了传统的主机驱动固定螺距螺旋桨的常规动力推进方式,将两台主机分别布置于尾部的甲板开体的两侧,并通过轴系连接,驱动悬挂于尾部的两套舵桨系统来推进船舶航行。
参看图1-7,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以下各单元组成:
船体1(此处选取尾部部分船体)、主机3、设备箱2、轴系6、强制通风系统4、消音器5、舵桨系统8、液压油缸7等,此外,还包括连接各设备间的电器元件、管路、控制元件、其他部分船体及系统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盛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航盛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77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包薄膜封装机
- 下一篇:兼具座椅功能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