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浮澄清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8424.6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0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黄向阳;符瑞华;孙潇;高俊永;黄廷冠;谢武装;梁波;许广球;莫柳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3B20/16 | 分类号: | C13B20/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唐弟 |
地址: | 51036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澄清 | ||
1.一种气浮澄清器,包括圆筒形浮升池体(3)、拨渣组件(5)和驱动装置(6),
圆筒形浮升池体(3)具有圆形池底和连接于池底边缘的池壁,浮升池体(3)上端为开口,其内部为浮升室30,浮升池体的高度为1.5~3米,直径为1.5~8米;
浮升池体(3)上部近开口处外圈或内圈设有浮渣收集环槽(4),浮渣排出管(16)连接于浮渣收集环槽(4);
拨渣组件(5)通过支撑框架(22)固定于浮升池体(3)的开口处,拨渣组件(5)由驱动装置(6)驱动;拨渣组件(5)包括多块拨渣板(19)和一根横杆(21),拨渣板(19)通过竖杆(23)连接到横杆(21),横杆(21)中部固定连接于驱动装置(6)的驱动轴(18);
多组刮泥板(15)贴靠于浮升池体(3)底部处,刮泥板(15)通过金属链连接于金属杆(20),金属杆(20)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拨渣组件(5)的横杆(21)上;
其特征在于:
浮升池体(3)的池底与连接于池底边缘的池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浮升池体(3)的底部为向内凹的锥型设计,锥面与水平面夹角α在3o~30o范围;
还包括溶液排出控制箱(9),溶液排出控制箱(9)内设有溶液排出控制调节装置(7)和液位控制调节装置(8);
浮升室(30)的底部中心设置一圆筒形溶液进入缓冲池(12),溶液进入缓冲池(12)的直径小于浮升池体(3)的半径,溶液进入缓冲池(12)的上部为与浮升室(30)连通的开口,溶液进入缓冲池(12)的开口距离浮升室(30)底部至少300mm,溶液进入缓冲池的底部贴靠或穿出浮升池体的池底,溶液进入缓冲池(12)底部外连接进汁管(1);进汁管(1)与溶液进入缓冲池(12)内空间连通;
浮升池体(3)下方设置一溶液收集室(14),浮升池体(3)的底部于池壁至溶液进入缓冲池(12)之间分布有至少3个出汁口,每个出汁口由出汁管(2)密封连接到溶液收集室(14),溶液排出控制管(11)的两端分别连接溶液收集室(14)和溶液排出控制箱(9),溶液排出管(10)连接到溶液排出控制箱(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溶液进入缓冲池(12)内部设有多孔圆形稳流板(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溶液排出控制管(11)上设有排污接头(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溶液进入缓冲池(12)的开口边缘(17)为坡状外展结构,坡角β为35o~80o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溶液进入缓冲池(12)的下部穿出浮升池体(3)的底部,溶液收集室(14)连接于溶液进入缓冲池(12)的下方,进汁管(1)穿过溶液收集室(1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出汁口均布于浮升池体(3)的底部1个以上与浮升池体(3)同心的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未经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842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