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防眩车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61090.8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29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屈凤祯;李佳胜;赵福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州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7/22;F21V1/00;F21V3/04;F21W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车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照明装置,尤其是一种可消除夜间会车眩目光线的安全防眩车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运输业的发展,公路交通的客货量日趋增加,由于多数路面狭窄,路灯的亮度又较低,因此,汽车晚间行驶需将前照灯打开,目前汽车等各种机动车辆用的前照灯,光源都设在凹镜的焦点上,光线经过凹镜的反射后集中射出平行的主光束,但由于灯丝的构造不能绝对保证光源在焦点上,焦点以外的灯丝光反射到凹镜上就形成许多有角度的斜射光线,这种光线加大了灯光的照射面,使它直接射入对面行人和来往车辆驾驶人员的视野,故而感到刺眼,这种灯光不适合用于会车照明;而近光灯的光线不标准,且照明的距离又很近,特别是会在汽车头部两侧的后边出现一个阴影。为了安全会车,只有大大降低车速,这样不但浪费燃料,而且也达不到会车照明的目的,使得会车事故率仍很高。为此,国外曾有人提出利用偏振原理解决会车眩目的问题。即在远光灯前遮一偏振片,会车时,司机的眼前方也要放置一偏振片,这样,司机只能看到自己车灯产生的照明效果,避免了因对方司机开灯而出现的眩目感。但同时车灯发出的和进入司机眼内的光通量都要衰减50%以上,光效很低,尤其是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照明效率高,安装及使用方便的安全防眩车灯,其能够有效防眩,不影响车马行人正常通行,能有效地避免因会车眩目造成的各种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防眩车灯,包括灯腔体、设置在灯腔体内表面上呈抛物面形的抛物面聚光镜、安装在抛物面聚光镜顶点上的灯座、安装在灯座焦点处的灯泡、连接在抛物面聚光镜前部的灯前罩、设在灯前罩上的远光线抛物面形反光遮光镜和与灯前罩前端相连接的灯罩以及设在灯罩上的近光线抛物面形反光遮光镜,所述的近光线抛物面形反光遮光镜上设有位于灯泡前方的双面内凹形发光遮光镜,所述的灯前罩内上部和下部分别具有远光线通腔和近光线通腔,由远光线通腔和近光线通腔平行射出,分别形成远光、近光照明,当灯泡发出的光线未射向抛物面聚光镜的部份中,向下部份通过近光线通腔射向地面,形成近光照明;向上部份光线将经远光线通腔的反光遮光镜平行射出,形成远光照明。
所述的抛物面聚光镜内表面上镀有铬层。
所述的灯腔体为由厚度为0.5mm的薄板冲压拉升成型的截抛物面体。
所述的灯罩由材质为聚苯乙烯注塑而成,也可以是玻璃制品工艺加工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安全防眩车灯,灯前罩内上、下部分别设有远、近两个光线通腔,相应通过抛物面聚光镜反射的光将分别由远、近两个光线通腔平行出射,分别形成远光照明及近光照明;从下半部斜向射出的光线将通过近光线通腔射向地面,形成近光照明;从上半部斜向射出的光线经过抛物面形反光遮光镜由远光线通腔平行射出,形成远光照明,从根本上消除了眩目,同时具有远光照明和近光照明,无需司机改变操作,也不用减速、减光,增加了行车安全及运输效率;车灯有效射程30-40米,照路宽度6-8米,具有低照射路程远、照路宽、光线柔和不刺眼、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夜间利用该灯会车,司机视野清晰,过路行人及骑自行车者的视线不受影响,同时也有助于驾驶员看清路边的各种标志,特别适用于中外一切机动车及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如火车、轮船、飞机等)的会车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安全防眩车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剖视图。
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灯腔体,2、抛物面聚光镜,3、灯座,4、灯泡,5、灯前罩,6、远光线通腔,7、近光线通腔,8、远光线抛物面形反光遮光镜,9、近光线抛物面形反光遮光镜,10、双面内凹形反光遮光镜,11、灯罩。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州职业学院,未经滨州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610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热装置
- 下一篇:密封性平行双闸板闸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