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62816.X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5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郑效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26 | 分类号: | B65G47/26;B67C3/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瓿 瓶进瓶 交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属于制药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应安瓿瓶拉丝灌封机工艺要求,安瓿瓶须由进瓶网带上的紧密排列转变为进瓶齿板上的等距间隔排列。专利申请号为200420068948.2的实用新型专利“安瓿瓶瓶交接机构”公开了一种安瓿瓶瓶交接机构,所述输送螺杆入口与进瓶网带相接,螺杆出口端面与星形轮相接,从而完成安瓿瓶由进瓶网带上的连续紧密排列转换为星形轮上的等距间隔排列。
由于安瓿瓶是从输送螺杆端面沿星形轮径向直接推送到星形轮上作顺时针移动,故速度方向瞬间变化了90度,此时会对安瓿瓶产生很大的冲击力,这也是安瓿瓶在交接时碎瓶率大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瓶交接稳定、冲击力小、可靠性高的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包括机架,进瓶网带设于机架上,活动挡块、挡瓶带均连接进瓶网带,螺杆前座、螺杆后座设于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前座与螺杆后座之间设有互相连接的柱面螺杆和弧面螺杆,柱面螺杆入口端与进瓶网带相接,弧面螺杆出口端设有两段成直线排列的第一进瓶齿板、第二进瓶齿板。
优选地,所述柱面螺杆通过联轴器与所述螺杆前座连接。
优选地,所述柱面螺杆入口端外轮廓为圆柱面,所述弧面螺杆外轮廓为弧面,所述柱面螺杆、弧面螺杆均上设有可放置安瓿瓶的螺旋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瓶齿板、第二进瓶齿板与分别与一凸轮连杆机构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瓶齿板、第二进瓶齿板上均设有与安瓿瓶相适应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螺旋槽的螺距与所述第一进瓶齿板、第二进瓶齿板上的凹槽的齿槽间距相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其工作时,安瓿瓶由上道工序送至进瓶网带上,挡瓶带、活动挡块可拦住安瓿瓶,安瓿瓶在进瓶网带的带动下向柱面螺杆方向送进,安瓿瓶沿着柱面螺杆螺旋槽平稳过渡到弧面螺杆螺旋槽内,再经弧面螺杆推送至其尾端螺旋槽内与第一进瓶齿板和第二进瓶齿板等速交接。第一进瓶齿板在沿弧面螺杆送瓶方向运动一定时间后,第二进瓶齿板作后退运动,在设定位置可与第一进瓶齿板相重合,然后第一进瓶齿板及弧面螺杆中的安瓿瓶沿弧面螺杆轴线方向向前运动,随后第一进瓶齿板后退并快速沿弧面螺杆送瓶方向的相反方向运动,重复下一次动作。第二进瓶齿板与弧面螺杆交接完后,以大于弧面螺杆进给速度继续向前直线运动,到达终点位置时停止一定时间,并在终点位置将安瓿瓶交接给下一工序后作下一轮的矩形运动,从而完成安瓿瓶从匀速运动到间歇运动的设定动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安瓿瓶从进瓶网带上的紧密排列变为进瓶齿板上的等距间隔排列,安瓿瓶从弧面螺杆向进瓶齿板交接时是等速交接,冲击力最小,瓶交接稳定,碎瓶率大大降低,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主视图和俯视图,所述的一种安瓿瓶进瓶交接机构包括机架10,进瓶网带1位于机架10上,挡瓶带2、活动挡块15连接在进瓶网带1上,螺杆前座5与螺杆后座9固定于机架10上,螺杆前座5与螺杆后座9之间设有互相连接的柱面螺杆7和弧面螺杆8,柱面螺杆7、弧面螺杆8及其传动机构分别固定于螺杆前座5与螺杆后座9上,柱面螺杆7通过联轴器6与螺杆前座5连接,螺杆前座5侧面装有挡块4。
柱面螺杆7入口端外轮廓为圆柱面,弧面螺杆8外轮廓为弧面,柱面螺杆7、弧面螺杆8上均设有可放置安瓿瓶3的螺旋槽。
由于瓶交接的下一工序是间歇运动,所以在弧面螺杆8的出口位置,设有两段成直线排列的第一进瓶齿板12、第二进瓶齿板13,第一进瓶齿板12通过挡块11与弧面螺杆8连接,第二进瓶齿板13通过弧形挡块14与弧面螺杆8连接,挡块11、弧形挡块14均固于机架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628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