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66647.7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3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九红;陈瑞三;马鸣霄;马洪;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9/20 | 分类号: | E02D19/20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李宇彤 |
地址: | 110168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地基 主动 排水 干燥 技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更确切的说它是一种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基础周围环境的干湿状况,不仅影响着基础的防潮防冻,也影响着建筑保温节能性能。通常在建筑周边设置散水,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建筑基础的防潮,防冻,保温和耐久性。但当前建筑基础构造做法仍以防水为主,采用被动的方式保持基础的干湿环境,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基础周围的水分,还造成了构造做法的复杂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技术为解决的建筑基础周围环境干湿状况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包括渗水管,滤网,钢钉,连接管。在形状、构造及其结合上,本实用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技术特征是:把渗水管水平铺设在低于基础基座的位置上。渗水管采用市场上常见的PE管,经过加工打上渗水孔而成;渗水管管壁只有上半部分有细孔,且由管壁上的一条细线标明放置的正上方向。在渗水管四周至地面回填碎石,在石子外围与泥土能够接触的地方,铺设滤网,并且滤网的端部用钢钉固定在基础底座上。渗水管的端部与塑料连接管相接,连接管向上伸出地面,设为通气孔;连接管向下连接至集水井,将渗水管收集的水分排出。
本实用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石子粒径的不同,颗粒间空隙会发生的毛细作用的原理,用渗水管吸收基础外侧四周的水汽,采用主动方式保持基础周围保持干燥的环境,这种构造形式提高了建筑周围的地表面温度,减小了冻土层的深度,避免了因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基础出现的冻胀现象,引起结构和墙体上下拱起和下沉,导致严重的结构破坏, 并且土壤越干燥,热损失越少。更加有利于基础的防潮防冻和保温节能。进而还可以促进建筑基础构造做法的简化。本实用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使用不分天气,可以时刻运行;与雨水回收系统的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节能环保。本实用新型还具有造价低廉,施工安装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前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右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采用主动排水方式实现基础周围干燥环境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优选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它的静态结构:请参考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主要由渗水管1,连接管2,滤网3,钢钉4等组合构成。
在形状、构造及其结合上,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技术特征是:把渗水管1水平铺设在低于基础8基座7的位置上。在渗水管1四周至地面回填碎石6,可以阻挡和过滤泥沙,但是为了避免泥沙的侵入使渗水管管孔5的堵塞,造成系统瘫痪,在石子外围与泥土能够接触的地方,还铺设滤网3,并且滤网3的端部是用钢钉4固定在基础8基座7上的。渗水管1四周铺有一定厚度的石子(石子厚度不得小于30cm),然后用滤网3包住,再用更大粒径的石子铺盖住滤网3(石子厚度大于30cm),这样就可以把泥沙阻挡在石子之外了。渗水管1的端部与塑料连接管2相接,连接管2向上伸出地面,设为通气孔;连接管2向下连接至集水井,将渗水管1收集的水分排出。这样便与雨水回收系统9结合起来,保证了基础周围环境的干燥。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案是以塑料为材料,利用塑料制品工厂的基本设备,采取大批量成批生产,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地基主动排水干燥技术装置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666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