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72464.6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3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郭伟;戴思琦;慈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H01M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尚群 |
地址: | 102400 北京市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特别是一种通过极耳连接板连接单体电池成为电池组的锂离子电池组。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电动汽车生产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电池组,为了达到电池的高电压和高容量时需要对单体电芯或者电池组进行并联和串联。目前常用的电池组是由电池单体盒、电芯、极耳固定板、极耳垫片、螺丝所组成,其中极耳间的连接采用螺丝穿过极耳孔槽固定在极耳垫片和固定板上,并且还要在螺丝上刷粘结漆防止螺丝脱落。这种方式的连接组装过程非常繁琐,电池组需要用到大量极耳固定板、垫片和螺丝,所使用粘结漆也对电池极耳有一定腐蚀,这些连接设备还增加了电池组的额外重量,相当于降低了能量密度。并且这种组装工艺工作效率低,操作上繁琐。为解决这种连接方式带来的弊端,需要一种更加实用的极耳连接方式以提升现有装配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极耳连接板连接单体电池成为电池组的锂离子电池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包括单体盒、极耳连接板和多个单体电芯或电池,所述多个单体电芯或电池的同一侧均设置有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多个单体电芯或电池组装于所述单体盒内,其中,所述极耳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极耳连接结构,所述极耳连接结构分别与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焊接连接或热熔连接形成整体导电结构。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极耳连接结构分别与所述正极耳连接为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正极,所述极耳连接结构分别与所述负极耳连接为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负极。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多个极耳连接结构之间分别设置有连接平面,所述极耳连接结构包括具有一夹角的第一折面和第二折面,所述第一折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折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折面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折面的另一端分别于所述连接平面连接,所述正、负极耳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折面与所述第二折面之间。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第一折面与所述第二折面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极耳连接板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绝缘层,所述极耳连接板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导电层。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极耳连接板为银、铜、金、铝、纳、钼、钨、锌、镍、铁、铂、锡、铅中的至少一种材料或几种混合材料件。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极耳连接板为银、铜、金、铝、纳、钼、钨、锌、镍、铁、铂、锡、铅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复合金属材料件。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极耳连接板的厚度为所述极耳的厚度的50%~300%。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单体电芯为铝塑软包装结构。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组,其中,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通过所述极耳连接结构并联连接或串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极耳连接板连接单体电池成为电池组的锂离子电池,可以提升电池组组装工作效率,批次稳定性好,导电性好于现常用的用螺丝固定极耳的方法,安装简单,并且减轻了电池重量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解决了现有技术组装繁琐,附加重量多等缺点。通过极耳连接板可以将数个电池或者电池组的极耳以焊接、热熔方式连接。外观整洁,导电性好,装配便捷快速。适用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和对电池批次稳定性较高的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组生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极耳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极耳连接板的截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极耳连接板和极耳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单体盒 2 极耳连接板
3 单体电芯 4 正极耳
5 负极耳 6 极耳连接结构
7 整体导电结构 8 正极
9 负极 10 连接平面
11 第一折面 12 第二折面
13 绝缘层 14 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724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缘连接器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智能控制的LED隧道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