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抑制泄水建筑物水流空化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5504.0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0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戴晓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001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泄水 建筑物 水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抑制泄水建筑物水流空化的结构,具体是一种采用能量补偿的方式抑制水流空化的结构。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高速水流泄水建筑物的防蚀。
背景技术
水流空化现象最早于1895年在船舶螺旋桨的推力研究中发现,水流空化分为三个阶段,即:空泡的形成、发育和溃灭。
高速流动的水体受到壁面的阻滞作用,边界层能量大量损失,水质点被迫向壁面外侧流动,产生边界层分离涡,形成水流低压区,当压力低于水的汽化压力时,溶解在水体中的微小气核将膨胀形成空泡,当空泡被水流带至下游压力较高的部位时,空泡将在瞬间溃灭,空泡溃灭产生的高速微射流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当冲击力反复作用在壁面时会引起材料的疲劳破坏,称为空蚀破坏。
对于高速水流泄水建筑物而言,水流空泡溃灭可能造成混凝土表面空蚀破坏,形成恶劣的水流流态,最终可能对泄水建筑物带来致命的危害,空蚀破坏在泄水建筑物上时有发生。目前,在泄水建筑物过流面上设置掺气减蚀设施,利用水流的拖曳作用将空气卷吸进入水体,水流掺气可以减免空蚀破坏。水流掺气能够有效地阻滞空泡的发育和溃灭过程,但不能阻止空泡的形成,属于被动防御措施。因此,需要有一种主动的结构设计,阻止水流空泡的形成,抑制水流空化。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掺气减蚀设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抑制泄水建筑物水流空化的结构,通过主动的能量补偿来抑制水流空化的发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抑制泄水建筑物水流空化的结构包括埋设于泄水建筑物内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进口端外接加压设备;所述连通管的出口端与泄水建筑物的过流壁面连通,连通管的出口端为莲蓬头式的多孔口或单一孔口。
其中,所述加压设备为空气压缩机或水泵。所述连通管为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或其他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泄水建筑物上设有泄水闸门,所述加压设备与泄水闸门的启闭系统联动。
下面结合附图和原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加压设备4与泄水闸门8的启闭系统联动,当泄水闸门8开启时,水流流经过流壁面6,高速水流在过流壁面6上形成水流低压区7,加压设备4向水流低压区7压注空气或水;其中,压注的空气或水的速度不大于过流壁面水流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为了抑制水流空泡的形成,向过流壁面的水流低压区压注携带能量的流体,对低压区水流进行能量补偿,增加水流的内部压力,改善分离涡水流流态,提高水流的空化数,使空化数高于水流的初生空化数,避免气核膨胀,抑制空泡的形成,从源头上防止水流空化的发生。加压设备可以与泄水闸门的启闭系统联动,也可以在过流壁面的低压区安装压力传感器,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水流低压区压力小于水的汽化压力时,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指标触发加压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中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中连通管出口端莲蓬头式孔口示意图。
其中: 1、连通管;2、出口端;3、进口端;4、加压设备;5、泄水建筑物;6、过流壁面;7、水流低压区;8、泄水闸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所述一种抑制泄水建筑物水流空化的结构包括埋设于泄水建筑物5内的连通管1;所述连通管1的进口端3外接加压设备4;所述连通管1的出口端2与泄水建筑物5的过流壁面6连通,连通管1的出口端2为莲蓬头式的多孔口或单一孔口。
所述泄水建筑物5上设有泄水闸门8,所述加压设备4与泄水闸门8的启闭系统联动。
所述加压设备4为空气压缩机,空压机的排气量为6m3/min,工作压力0.8MPa。
所述连通管1为钢管,直径200mm。
所述水流低压区7的面积为10m2,开设5个孔口,孔口直径200mm,呈梅花形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55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洋浮游生物锥形多网联采装置
- 下一篇:可移动的警用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