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6536.2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6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曾永健;徐芙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永健;徐芙蓉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B01D53/58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31000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隧道 空气 污染物 治理 选择性 催化 还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为半封闭结构,通风条件差,其空气污染物主要由粉尘、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其中氮氧化物(NOx)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国内外对隧道空气污染物净化主要采用在隧道出口处建高空风塔进行大风量高空排风换气来提高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国外有些隧道为了控制风塔周围的环境污染,在排风口通过除尘装置在空气排放前进行除尘处理,降低颗粒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较长的隧道,则在隧道内部添加侧线隧道,通过侧线隧道内加装除尘装置降低颗粒物含量,提高隧道内空气质量。国外有些隧道还采用了脱硝装置来降低隧道空气中的NOx的含量。国内隧道全部采用的是高空排风换气的方式来提高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对污染物未经净化。
国外用于隧道空气污染物中NOx净化的技术比较复杂,并且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仅局限于脱除NOx中的NO2,而对其它NOx的有效消减研究甚少。日本的Central Circular Shinjyuka Tunnel(10km)和挪威Laerdal Tunnel(24.5km)采用了脱硝装置来降低NOx的排放,西班牙在M30马德里环型道路隧道中安装两个二氧化氮转化器。国外主要是采用吸附/吸收法,如日本的隧道采用松下电器脱NO2技术,这种技术将氢氧化钾负载于活性碳或石膏上,利用其与NO2和NO进行化学反应,从而达到脱硝的目的。我国目前没有将脱硝装置应用于消除隧道空气污染物中NOx的实例。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由于其脱硝效率高达80~90%,技术成熟可靠,运行稳定而广泛地应用于电厂燃煤锅炉烟气脱硝。由于隧道空气污染物中含量NOx低,风量大,直接采用SCR脱硝,则脱硝装置规模庞大,工程投资费用高,经济性非常差。让技术成熟可靠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应用于隧道空气污染物中NOx脱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其采用成熟可靠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用于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有效减少隧道空气污染,降低工程投资费用,减小脱硝装置规模,提高系统热效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包括氮氧化物吸附系统、氮氧化物脱附系统、进口烟道、出口烟道、空气/氨气混合系统、氨喷射系统以及位于进口烟道与出口烟道之间的顶部烟道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氧化物吸附系统包括将隧道空气污染物中低浓度NOx吸附浓缩的吸附装置和将隧道空气引入吸附装置内的引风机,吸附装置的一侧面与进口烟道连接,吸附装置的另一侧面与引风机连接;
所述的氮氧化物脱附系统包括鼓风机、空气预热器及燃烧器,所述的燃烧器设在吸附装置的下方,燃烧器上开有一燃料气接入口,出口烟道的出口与空气预热器的一进口连通,鼓风机与空气预热器的另一进口连通,吸附装置的上出口和空气预热器的一出口与一烟囱连接,空气预热器的另一出口与燃烧器连通;
所述的空气/氨气混合系统包括稀释风机和空气/氨气混合器,稀释风机供风给空气/氨气混合器,一氨供应系统提供氨气给空气/氨气混合器;
所述的氨喷射系统包括氨喷射格栅和静态混合器,氨喷射格栅和静态混合器位于进口烟道内,来自空气/氨气混合系统的空气和氨气混合物通过氨喷射格栅喷入进口烟道内,与烟气经静态混合器均匀混合后进入顶部烟道,顶部烟道内设有导流分布装置,使烟气均匀平稳地通过反应器催化剂层,最后经出口烟道排出烟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永健;徐芙蓉,未经曾永健;徐芙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65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