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回收装置及采用此装置的空压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8292.1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2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段振亚;郑富林;于国贤;黄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B39/02 | 分类号: | F04B39/02;F04B3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26606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收 装置 采用 空压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余热回收装置及采用此装置的空压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空压机在电子电器、食品、汽车、橡胶轮胎、机械加工、纺织等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空压机耗电一般占工业企业25%左右,个别工矿企业甚至高达70%。其中,喷油螺杆空压机可回收热量占轴端输入功率70-90%,节能空间巨大,回收获得的能量可用于员工洗澡、锅炉补水等领域。但是,目前空压机还是主要靠冷却风机、冷却塔、冷却水泵等方式和设备来帮助空压机散热降温,确保压缩机正常运行。合理回收利用空压机的余热,不仅可以降低运行温度以保证空压机较高的产气量,而且可以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尤其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要求,达到“能尽其用”能源利用思路。
然而,空压机余热利用是新技术、新行业。在获得较高的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率的同时,又要保证空压机能够正常稳定运行,润滑油的温降不宜过大,需要空压机余热回收器与空压机科学合理匹配。因此,该技术对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要求较为严格。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及规范。市场上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技术由于结构及工艺设计不合理,若润滑油温降控制不当,存在将空压机烧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润滑油温降控制不当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改变行程的余热回收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余热回收装置,其润滑油管路和冷却水管路形成套管结构,多组套管结构的润滑油管路和冷却水管路依次两两连接,两组不相邻的套管结构的润滑油管路和冷却水管路相通,分别形成润滑油和冷却水的短路管路。
作为优选的是:所述的套管结构内管内部为润滑油管路,外管与内管之间为冷却水管路。
作为优选的是:所述的套管结构包括15组套管,呈3列5行排列。
作为优选的是:第1列、第2行套管的内管通过第一阀门与第1列、第3行套管的内管连接,第1列、第2行套管的外管通过第二阀门与第1列、第3行套管的外管连接;第2列、第3行套管的内管通过第三阀门与第2列、第4行套管的内管连接,第2列、第3行套管的外管通过第四阀门与第2列、第4行套管的外管连接。
作为优选的是:第1列、第2行套管的内管通过第五阀门与第2列、第3行套管的内管连接,第1列、第2行套管的外管通过第六阀门与第2列、第3行套管的外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采用此余热回收装置的空压机系统,包括空压机、油气分离器,所述的空压机出油口连接油气分离器的入油口,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出油口连接余热回收装置的入油口,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出油口连接空压机入油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改变油路和水路行程来增减余热回收器油-水换热面积,灵活调节自来水的入口流量,以达到获得适宜流量和温度的热水,同时又控制润滑油温降处在合理范围的目标。
2)余热回收器可变行程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油-水换热面积的可调性,在较大范围内调节冷却水流量及热水温度,进而实现余热回收器与螺杆空压机的科学合理匹配,延长空压机的运行寿命。
3)本实用新型针对55kW及以上的喷油螺杆空压机的热回收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获得高达55℃~60℃的热水,同时确保润滑油的合理工作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多组套管结构,套管结构内管内部为润滑油流道,外管与内管之间为冷却水流道。
套管结构的润滑油管路和冷却水管路依次两两连接,两组不相邻的套管结构的润滑油管路和冷却水管路通过阀门相通,分别形成润滑油和冷却水的短路管路。
套管结构包括15组套管,呈3列5行排列。第1列、第2行套管的内管通过第一阀门86与第1列、第3行套管的内管连接,第1列、第2行套管的外管通过第二阀门85与第1列、第3行套管的外管连接;所述的套管第2列、第3行套管的内管通过第三阀门83与第2列、第4行套管的内管连接,第2列、第3行套管的外管通过第四阀门82与第2列、第4行套管的外管连接。套管第1列、第2行套管的内管通过第五阀门87与第2列、第3行套管的内管连接,所述的套管第1列、第2行套管的外管通过第六阀门89与第2列、第3行套管的外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82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制备动物用疫苗的空气压缩机
- 下一篇:主给水泵的新型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