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储碳反硝化的两端交替进出水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94752.1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5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蔡昂;丁立斌;倪永炯;韦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储碳反 硝化 两端 交替 进出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储碳反硝化的两端交替进出水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氮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污染因子。脱氮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生物脱氮过程,是首先在好氧条件下,亚硝酸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氮,而后硝酸菌将亚硝酸氮进一步氧化为硝酸氮。随后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酸氮或亚硝酸氮还原成气态氮。
生物反硝化需要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随着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不断加重,对于一些含氮废水的处理,碳源不足是影响脱氮效果的主要问题。所用碳源一般有三类:外加碳源,原污水碳源和内碳源。由于城市污水的有机负荷一般不高,因此利用原水碳源的前置反硝化工艺一般TN去除率不高。如果要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则需要外加碳源进行反硝化。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生物脱氮进程中,生物能将大部分溶解性基质转化为内碳源,以内碳源(主要为PHB形式)储存在细胞中,在缺氧条件并无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储存的聚合物能作为电子供体,使反硝化过程顺利进行,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因此,对于基质储存的内碳源进行的反硝化的研究是有价值的,而国内外研究中对于活性污泥系统中直接通过碳源储存的脱氮研究较少,且基本无实际工程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常规处理工艺中由于碳源不足而影响脱氮效果的问题,本实 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储碳反硝化的两端交替进出水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储碳反硝化的两端交替进出水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器主体、设置在反应器主体上的进出水系统、曝气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的反应器主体的内部通过导流板分割成若干单元格,其中最左端和最右端的单元格为带有填料过滤装置的沉淀池,并在沉淀池下方设置搅拌装置,其余的单元格均为曝气池;每个所述的单元格的底部均配有曝气装置,所述的进出水系统、所述的曝气装置以及所述的搅拌装置均与所述的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的进出水系统的第一进/出水口和第二进/出水口交替完成进水和出水的周期性互换。
所述的进出水系统的第一进/出水口、所述的第二进/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反应器主体的最左端和最右端。
所述的导流板沿反应器主体从左向右均匀排列,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的导流板的开口位置错开。
所述的沉淀池内的填料过滤装置内设有填料并带有生物膜,并且所述的填料过滤装置内装有储存碳源。
所述的填料滤池中的生物填料为陶粒或塑料环。
每个周期持续的时间根据处理水水质进行调整。
工作过程:先将活性污泥注入反应器主体内,然后开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控制进出水系统的进出水口周期性互换,前半周期:左端第一进/出水口进水、右端第二进/出水口出水,经过最左端的沉淀池,原水中大量有机物被吸附储存在带有生物膜的填料过滤装置中,曝气装置和左侧的搅拌装置启动,左侧的沉淀池变成反应区,污水依次经搅动的沉淀池、曝气池完成碳氧化和硝化、静置的沉淀池底部沉淀、右端沉淀池完成反硝化和过滤出水;后半周期:右端第二进/出水口进水、 左端第一进/出水口出水,经过最右端的沉淀池,原水中大量有机物被吸附储存在带有生物膜的填料过滤装置中,曝气装置和右侧的搅拌装置启动,右侧沉淀池变成反应区,污水再依次经搅动的沉淀池底部、曝气池完成碳氧化和硝化、静置的沉淀池底部进行沉淀、左端的沉淀池完成反硝化和过滤出水,从而实现倒向折流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原水碳源用于反硝化的污水除碳脱氮处理,进水端填料过滤装置中的填料生物膜能储存原水中大量的有机物作为后半周期反向流出的硝态氮完成反硝化的碳源,实现总氮的去除,最大程度地提高脱氮效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无需回流污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前半周期:左端第一进/出水口进水、右端第二进/出水口出水,箭头代表污水流向;5代表气泡)。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后半周期:右端第二进/出水口进水、左端第一进/出水口出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94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丢笔帽型笔
- 下一篇:一种弹性橡胶漆表面移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