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丝织品的扎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97150.1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6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宋泽海;梁艳;钱媛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泽海 |
主分类号: | D06B11/00 | 分类号: | D06B11/00;D06B2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丝织品 扎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丝织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丝织品的扎染装置。
背景技术
丝织品,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纺织品,或用蚕丝或人造丝编制的衣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目前, 扎染过程通常都是通过人工扎结和染色,其效率低下不说,而且比较浪费染料。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丝织品的扎染装置,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染料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丝织品的扎染装置,包括扎染水槽、与所述扎染水槽并排设置的染料回收槽、设置在所述扎染水槽和染料回收槽上方的可循环转动的传送装置、在所述传送装置上安装有多个可上下移动的钩挂装置、连通所述染料回收槽底部和扎染水槽上部的连接水管、以及提供水移转动力的动力水泵。
进一步的,在所述扎染水槽底部还设置有一恒温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扎染水槽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恒温加热装置的加热控制部分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速度为2-3米每秒。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捆扎好的丝织品安放在钩挂装置上,然后丝织品会随传输装置往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钩挂装置还会上下移动,当其向下移动时会将丝织品浸泡于扎染水槽内的染料中,然后被提起,再随之来到染料回收槽上方,丝织品中多余的染料将会滴落到染料回收槽中,染料回收槽中的染料在动力水泵的作用下通过连接水管返回到扎染水槽中,进而自动完成扎染过程,并且还能够节约染料降低污染。
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够节约染料降低污染。
附图说明
此附图说明所提供的图片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
1、扎染水槽 2、染料回收槽
3、传送装置 4、钩挂装置
5、连接水管 6、动力水泵
7、恒温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法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丝织品的扎染装置,包括扎染水槽1、与所述扎染水槽1并排设置的染料回收槽2、设置在所述扎染水槽1和染料回收槽2上方的可循环转动的传送装置3、在所述传送装置3上安装有多个可上下移动的钩挂装置4、连通所述染料回收槽2底部和扎染水槽1上部的连接水管5、以及提供水移转动力的动力水泵6。
由于水温在特定温度下活化效果会更好,所以本实用新型还在所述印染水槽1底部还设置有一恒温加热装置7。
当然,为了方便恒温加热装置7的温度反馈和控制,在所述扎染水槽1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恒温加热装置7的加热控制部分电气连接。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适应大部分丝织品且能够满足印染的要求,所述传送装置3的传送速度为2-3米每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泽海,未经宋泽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97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