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ED引线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0647.4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5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关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威盛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62 | 分类号: | H01L33/6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罗晓林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引线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LED发光产品具有节能、发光响应时间短、寿命长、体积小等突出的优点。LED照明有着非常光明的远景和厂阔的应用范围,目前己经广泛应用在汽车照明、指示照明和装饰照明中。LED引线框架是LED的配套部分,国际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对于LED等小器件引线框架的制造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为通过蚀刻来制造引线框架,另一种则是通过冲压来制造引线框架。对于后者,因为其直接通过冷冲压成型,具有加工速度快,结构强度高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卷料,经过连续冲压制成引线框架片,再分切制成单只引线框架。
目前是现有冲压制成的LED引线框架上的LED管脚引线的长度都是在19~38mm范围内,由此制成的LED灯在电路板距离过远时或需要嵌在塑胶中时,LED管脚引线不够长,无法通过LED管脚引线直接插接连接,需要另外再接线进行连接,使用不方便,适用范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适用长距离插接连接、使用方便的LED引线框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LED引线框架,它包括有工艺边、多个并排设置的引线框架单元,每个引线框架单元包括有多根与工艺边垂直的LED管脚引线,每根LED管脚引线的底部连接在工艺边上,LED管脚引线之间通过与工艺边平行的上连筋连接,LED管脚引线的长度为46~75mm。
较佳地,所述LED管脚引线的长度为51~61mm。
更佳地,所述LED管脚引线的长度为58mm。
所述LED管脚引线的宽度为0.5mm。
相邻两个引线框架单元之间的距离为7.62mm。
所述工艺边与上连筋之间设有至少一条中连筋,每根LED管脚引线均与中连筋连接。
所述中连筋为两条。
所述上连筋位于引线框架单元一侧或两侧的位置向上凸设有凸部。
每个引线框架单元中的LED管脚引线为2根或3根。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工艺边、多个并排设置的引线框架单元,每个引线框架单元包括有多根与工艺边垂直的LED管脚引线,每根LED管脚引线的底部连接在工艺边上,LED管脚引线之间通过与工艺边平行的上连筋连接,LED管脚引线的长度为46~75mm,本实用新型LED管脚引线的长度足够长,由此制成的LED灯在电路板距离较远时或需要嵌在塑胶中时,LED管脚引线都有足够的长度,能够通过LED管脚引线直接插接连接,而不需要另外再接线进行连接,使用方便,能够适用长距离插接连接,适用范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引线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2所示,一种LED引线框架,它包括有工艺边1、多个并排设置的引线框架单元2,每个引线框架单元2包括有多根与工艺边1垂直的LED管脚引线21,每根LED管脚引线21的底部连接在工艺边1上,LED管脚引线21之间通过与工艺边1平行的上连筋3连接,LED管脚引线21的长度为46~75mm,优选为51~61mm,更优选为58mm,本实用新型LED管脚引线21的长度足够长,由此制成的LED灯在电路板距离较远时或需要嵌在塑胶中时,LED管脚引线21都有足够的长度,能够通过LED管脚引线21直接插接连接,而不需要另外再接线进行连接,使用方便,能够适用长距离插接连接,适用范围大。
相邻两个引线框架单元2之间的距离为7.62mm。上连筋3位于引线框架单元2一侧或两侧的位置向上凸设有凸部5。每个引线框架单元2中的LED管脚引线21为2根或3根。
见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工艺边1与上连筋3之间设有两条中连筋4,每根LED管脚引线21均与两条中连筋4连接,增加结构强度。
当然,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威盛精密五金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威盛精密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06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钢空腔注塑混泥土结构装置
- 下一篇:一种球磨机内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