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3671.3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903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曾庆庆;林峥;林德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顶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66 | 分类号: | G01S1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雷达 引导 光电 瞄准 跟踪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跟踪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对海上目标探测、跟踪、识别和监视时,雷达和光电设备二者独立工作,具体的,首先由雷达探测目标区域,当雷达探测到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后,将该位置信息显示到显示屏幕上;操作人员通过观察显示屏幕,获知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然后在该位置信息的指导下,操作人员手动不断调整光电设备的拍摄方向,使光电设备对准目标物体,通过操控光电设备对目标物体拍摄,最终获得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完成对目标物体识别的目的。
上述对海上目标探测、跟踪、识别和监视的过程中,通过操作人员手动操作完成雷达与光电设备的协同工作,具有协同效率差的缺陷;进而无法准确对目标物体进行跟踪和识别。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能够准确高效的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探测、跟踪、识别和监视。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包括计算机、雷达信号接收处理器、驱动器、雷达、光电伺服转台和安装在所述光电伺服转台上面的光电设备;所述计算机的第一输入输出接口通过所述雷达信号接收处理器与所述雷达连接;所述计算机的第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所述驱动器与所述光电伺服转台连接。
优选的,所述光电伺服转台为两轴光电伺服转台,包括俯仰轴和方位轴;所述驱动器包括俯仰驱动器和方位驱动器;所述俯仰驱动器与所述俯仰轴连接,所述方位驱动器与所述方位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光电设备为摄像仪或红外跟踪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应用数学模型,对二坐标目标位置数据进行解算,得到光学视线瞄准线指向,从而引导光电设备引向目标;能够自动高效的实现雷达和光电设备的协同工作,从而准确高效的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探测、跟踪、识别和监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包括计算机、雷达信号接收处理器、驱动器、雷达、光电伺服转台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光电伺服转台上面的光电设备;所述计算机的第一输入输出接口通过所述雷达信号接收处理器与所述雷达连接;所述计算机的第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所述驱动器与所述光电伺服转台连接。其中,光电设备可以为摄像仪或红外跟踪仪。另外,光电伺服转台可以为两轴光电伺服转台,包括俯仰轴和方位轴;相应的,驱动器包括俯仰驱动器和方位驱动器;所述俯仰驱动器用于控制光电伺服转台的俯仰角度,所述方位驱动器用于控制光电伺服转台的方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引导光电瞄准跟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为:
S1,雷达持续探测海上区域,持续获得目标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信息;其中,该位置信息包括目标物体距离雷达的距离信息和方位信息;
S2,雷达将探测得到的所述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雷达信号接收处理器;所述雷达信号接收处理器对位于各个时间点的所述位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跟踪航迹信息;并将该目标物体的跟踪航迹信息发送给所述计算机;
获得目标物体的跟踪航迹信息的一般方法为:建立目标航迹数据库,根据数据库内存储的数据,达到目标航迹跟踪,但当检测范围内存在多个目标时,该种方法极易出错,造成目标丢失。本实用新型中,目标航迹跟踪分析处理方法中新增目标特征提取和目标编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目标跟踪效率,既使当检测范围内存在多个目标,且航迹交叉时也能够准确跟踪目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顶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顶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36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缩放显示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