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相变蓄热水箱及热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4873.X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4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亮;骆名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F24J2/4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变 蓄热 水箱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蓄热水箱及热水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给热水器水箱的内胆补充冷水的过程中,通常会在内胆中设置相变蓄热元件,利用相变蓄热元件的热容量大于水的热容量的特性,在补充冷水进入内胆的过程后,相变蓄热元件持续的进行放热,以达到避免内胆内水温降低过快的问题,提高水箱整体的储热量,增加用户在一定时间内的热水使用量。
虽然相变蓄热元件能够对内胆内热水温度降低速度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这种缓解作用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冷水在进入到内胆中后,只有少部分冷水直接与相变蓄热元件进行热交换,还有大部分水并不会直接与相变蓄热元件接触进行热交换,没有进行热交换的这部分冷水会绕过相变蓄热元件或者相变蓄热元件上的热交换通道后直接与内胆中的热水混合,这导致水箱出水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下降,相变蓄热元件的热交换效果不理想,没有有效增加用户在一定时间的热水使用量,用户的使用舒适度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变蓄热水箱及热水器,旨在将冷水先与相变蓄热元件全面接触换热后才进入热水区中以保证了热水区水温的恒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变蓄热水箱,包括内胆,所述内胆包括进水混水区、热水区以及设于进水混水区和热水区之间的强制换热区;所述进水混水区上设有进水口;所述热水区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强制换热区内设有相变蓄热元件,所述内胆上设有加热元件;
所述相变蓄热元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适配;所述壳体内设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进水混水区的水经由所述通孔进入到热水区中。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圆柱体,所述壳体的外侧面贴合在所述内胆的内侧壁上,所述通孔垂直于所述壳体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热水区上设有用于插入外部感温元件的感温口。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为电热棒或内胆外绕换热管或通过水循环换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热水器,包括相变蓄热水箱,该相变蓄热水箱包括内胆,所述内胆包括进水混水区、热水区以及设于进水混水区和热水区之间的强制换热区;所述进水混水区上设有进水口;所述热水区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强制换热区内设有相变蓄热元件,所述内胆上设有加热元件;
所述相变蓄热元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适配;所述壳体内设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进水混水区的水经由所述通孔进入到热水区中。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圆柱体,所述壳体的外侧面贴合在所述水箱内胆的内侧壁上,所述通孔垂直于所述壳体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热水区上设有用于插入外部感温元件的感温口。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为电热棒或内胆外绕换热管或通过水循环换热。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相变蓄热水箱,包括内胆,通过在内胆中设有与内胆的内腔大小适配的相变蓄热元件后,使内胆分为进水混水区、热水区以及设于进水混水区和热水区之间的强制换热区,其中,相变蓄热元件的壳体上设有通孔,进水混水区中进来的冷水经由通孔进入到热水区中,由于冷水在通过通孔的过程中,与相变蓄热元件唯一、全面的接触并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的水进入到热水区后,热水区中的水温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水温更恒定。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包括上述相变蓄热水箱的热水器,该热水器的出水口的水温能持续保持恒定状态,增加一定时间内用户的热水使用量。用户体使用舒适度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相变蓄热水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48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物壁板连接支撑机构
- 下一篇:木塑复合材料制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