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大扭矩转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0075.8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2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毛国超;何洁;王小军;何振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徐工特种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6 | 分类号: | B62D5/06;B62D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路 卸车 扭矩 转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转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大扭矩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非公路矿用自卸车是近几年国内重型汽车生产企业新研发的一款介于公路自卸车和工程机械之间的新型运载自卸车辆产品。由于其主要结构及大部分零部件与重型卡车通用,所以比刚性结构矿用车具有更好的性价比,并且通过加宽底盘,使其获得了比公路自卸车更好的行驶稳定性与更强的装载能力,有效提高了运输效率。所以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广泛用于矿山、水利水电、露天煤矿等工程领域。
由于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实际使用总质量通常在75t左右,转向轴的轴荷高达14t~15t,由此产生的转向阻力距是公路自卸车的两倍左右。而出于成本考虑和结构限制,决定了其不能像刚性结构矿用车一样采用可为转向系统提供足够大扭矩的全液压转向系统,而是采用了重型卡车通用的机械液压式转向系统。因此,当前所有非公路矿用自卸车生产企业的产品都面临着重载工况下转向沉重的难题,尤其是在低速转弯过程中特别突出。转向沉重不但加大了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强度,而且对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必须作为非公路矿用自卸车产品研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非公路矿用自卸车重载工况下转向沉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大扭矩转向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法是:一种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大扭矩转向系统,包括转向器支架、转向器、转向垂臂、转向直拉杆、前桥左转向节臂、转向助力缸、转向助力缸支架、前桥右转向节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安装在转向器支架上,通过转向垂臂、转向直拉杆与前桥左转向节臂连接;所述转向助力缸一端连接在转向助力缸支架上,另一端与前桥右转向节臂连接;所述转向器与转向助力缸之间设有液压油路系统;所述转向器缸径为Φ13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国内最大缸径(Φ130mm)转向器,提高转向系统的输出扭矩,使转向更为轻便灵活,操作轻松灵敏,有效降低驾驶员的操纵力。
2、通过设置转向助力缸,成本仅为转向随动器装置的1/2左右,从而有效降低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向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的一种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大扭矩转向系统,包括转向器支架5、转向器4、转向垂臂3、转向直拉杆2、前桥左转向节臂1、转向助力缸7、转向助力缸支架6、前桥右转向节臂8,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4安装在转向器支架5上,通过转向垂臂3、转向直拉杆2与前桥左转向节臂1连接;所述转向助力缸7一端连接在转向助力缸支架6上,另一端与前桥右转向节臂8连接;所述转向器4与转向助力缸7之间设有液压油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转向器4缸径为Φ130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向左转向时,转向器4带动转向垂臂3向前转动,通过转向直拉杆2带动前桥左转向节臂1向前转动,使左侧车轮向左转动。同时,通过转向器4与转向助力缸7之间的液压油路作用,使油路中的高压油由转向器4流入转向助力缸7的无杆腔中,使转向助力缸7带动前桥右转向节臂8向后转动,使右侧车轮向左转动。
向右转向时,转向器4带动转向垂臂3向后转动,通过转向直拉杆2带动前桥左转向节臂1向后转动,使左侧车轮向右转动。同时,通过转向器4与转向助力缸7之间的液压油路作用,使油路中的高压油由转向器4流入转向助力缸7的有杆腔中,使转向助力缸7带动前桥右转向节臂8向前转动,使右侧车轮向右转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大缸径转向器,提高转向系统的输出扭矩,使转向更为轻便灵活,操作轻松灵敏,有效降低驾驶员的操纵力。通过设置转向助力缸,成本仅为转向随动器装置的1/2左右,从而有效降低产品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而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徐工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徐工特种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00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物料输送机输送带的传动连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印刷机的烘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