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退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0632.6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84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周绪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绪忠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唐致明 |
地址: | 422918 湖南省邵阳市新***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排线 端子 压着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特别是一种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退料机构。
背景技术
排线为连接线的一种,其由多根细线材粘合在一起,目前,排线已被广泛应用于电脑、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和数码设备的信号传输或电源连接中,排线的两端压合有端子,以用于排线与排线连接件之间的连接,这样既方便电子设备的装配,又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内部线路板或电子设备之间信号传输、连接的可靠性。目前,在对排线进行端子压着的过程中,大部分是利用已沿用了十多年的冲床式手动排线压端子机手工移动排线而逐根线材地压端子,其依赖与操作工人的熟练度和疲劳度,不仅生产效率低,产品不良率高,且操作员工要连续高度集中眼力重复同一动作,易眼睛疲劳,这已经不符合现代产业的要求;特别是现在劳动力稀缺,招工难,工人工资不断上涨,更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当然,现在市面上还有一种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其退料机构包括能在机架上水平来回移动的纵向滑座、安装在纵向滑座上的退料上夹和退料下夹,当退料上夹和退料下夹闭合后将排线夹住后,纵向滑座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水平移动到指定位置,退料上夹和退料下夹张开后,退料下夹与水平成一定的斜角,排线在其重力的作用下,沿着退料下夹滑落,然而,利用重力使得排线沿斜面掉落进而完成退料的方式,延长了排线退料的路程,导致退料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退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退料机构,其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基座、能在基座上纵向来回移动的纵向滑座、第一驱动机构和安装在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的彼此配合将排线夹紧的退料上夹和退料下夹,所述机架上安装有带动纵向滑座纵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纵向滑座与第一驱动机构间设置有将第一驱动机构从水平位置转动至竖向位置并复位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将夹有排线的第一驱动机构从水平位置转动至竖向位置后退料上夹和退料下夹张开退料,上述动作完成后,转动机构将第一驱动机构复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安装在纵向滑座上的第三驱动机构和齿轮,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齿轮啮合的竖向齿条,所述齿轮安装在转轴,所述转轴的与第一驱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齿条的往复移动带动齿轮的转动进而使得第一驱动机构从水平位置转动竖向位置和复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气压式驱动缸体,第一驱动机构与转轴之间安装有转接座,所述转接座上设置安装卡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气压式驱动缸体,第二驱动机构通过连接座与位于第二驱动机构下方的纵向滑座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连接座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为气压式驱动缸体,第三驱动机构竖向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上设置纵向延伸的滑轨,所述纵向滑座沿所述滑轨纵向来回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纵向滑座与第一驱动机构间设置有将第一驱动机构从水平位置转动至竖向位置并复位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将夹有排线的第一驱动机构从水平位置转动至竖向位置后退料上夹和退料下夹张开退料,排线在其重力的作用下垂直退料至指定位置,上述动作完成后,转动机构将第一驱动机构复位,从而实现了对排线退料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了退料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夹紧排线并在第二驱动机构沿水平方向驱动至指定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驱动结构位于竖向位置后松开排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绪忠,未经周绪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06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