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极冷却水套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1547.1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9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耀;朱爱萍;陈铁军;王品益;朱春江;李军;李胜春;沈健;高晓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矿棉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7/12 | 分类号: | H05B7/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8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冷却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极冷却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冷却效果好的电极冷却水套。
背景技术
无机高温熔体熔制炉采用新型的无机材料电熔技术,将1000℃以上的工业热态废渣直接引入到无机高温熔体熔制炉中,并添加少量的粉末状调质料改善熔渣的理化性能,在充分利用废渣显热的同时,生产出矿棉、矿渣微晶玻璃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建材产品。在无机高温熔体熔制炉上需要安装上很多的电极,电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及时对电极进行冷却就会损坏电极。目前对电极冷却主要采用的是冷却水套,电极套接在冷却水套内,冷却水套安装在无机高温熔体熔制炉电极孔内,通过冷却水套对电极和电极孔附近的耐火材料进行冷却,但是现在使用的很多冷却水套冷却效果较差,而且很多冷却水套只考虑了对电极的冷却效果,没有考虑对电极孔附近耐火材料的冷却效果。冷却水套对电极以及电极孔附近耐火材料的冷却效果较差,电极和电极孔附近的耐火材料容易损侵蚀、损坏。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289366Y,公开了一种水冷复合电极,它由金属电极和石墨电极组成,金属电极为圆筒状,并且设有环形水套,在环形水套顶部的相对位置处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金属电极的下端为圆锥形凹腔,石墨电极为圆柱状,石墨电极的上端设有与金属电极下端的圆柱形凹腔相适配的圆锥凸台,二者之间为紧配合。环形水套对电极进行冷却,但是这种冷却结构对电极以及电极孔附近耐火材料的冷却效果较差,电极和电极孔附近的耐火材料容易损侵蚀、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的电极冷却水套对电极以及电极孔附近耐火材料的冷却效果较差,电极和电极孔附近的耐火材料容易损侵蚀、损坏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极冷却水套,它安装在无机高温熔体熔制炉的电极孔内,对电极以及电极孔附近耐火材料的冷却效果好,电极和电极孔附近的耐火材料不易损侵蚀、损坏,延长了电极和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极冷却水套,包括筒形水套本体,水套本体的两端分别密封连接有前端盖和后端盖,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均设有电极安装孔,电极安装孔上连接电极,前端盖上固定连接有分隔筒,分隔筒开口端和后端盖之间设有间隙,后端盖上连接有若干根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水套本体内壁和分隔筒内壁之间并靠近前端盖位置,出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电极外壁和分隔筒内壁之间并靠近前端盖位置;水套本体内壁上沿轴线方向连接有若干个环形的水套挡板,水套挡板和分隔筒外壁之间设有间隙,分隔筒内壁上沿轴线方向连接有若干个环形的分隔筒挡板,分隔筒挡板和电极外壁之间设有间隙。
电极冷却水套在使用的时候安装在无机高温熔体熔制炉的电极孔内,冷却水从进水管流入到水套本体内壁和分隔筒外壁之间靠近前端盖的腔体内,冷却水通过水套挡板和分隔筒之间的间隙流到两水套挡板之间的腔体内,冷却水经过若干个水套挡板之后流到后端盖位置,然后冷却水流向分隔筒内,经过分隔筒内的若干个分隔筒挡板后到达前端盖位置并流入出水管并从出水管排出。冷却水在整个流动的过程中对电极和电极孔位置的耐火材料炉体进行冷却。在水套本体内设置了分隔筒,延长了冷却水流动冷却的路径,增加冷却效果。在分隔筒外壁和水套本体内壁之间流动的冷却水一方面对耐火材料炉体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吸收分隔筒内冷却水的热量,增加分隔筒内冷却水对电极的冷却效果。由于靠近前端盖位置的耐火材料炉体的温度较高,因此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靠近前端盖位置增加对耐火材料炉体的冷却效果。水套挡板和分隔筒挡板对冷却水进行阻挡作用使冷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翻滚,冷却水外部和中间位置温度均衡,增加冷却效果。电极冷却水套安装在无机高温熔体熔制炉的电极孔内,对电极以及电极孔附近耐火材料的冷却效果好,电极和电极孔附近的耐火材料不易损侵蚀、损坏,延长了电极和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若干个水套挡板宽度从前端盖向后端盖方向依次减小,水套挡板与分隔筒外壁之间的间隙宽度从前端盖向后端盖方向依次增加;若干个分隔筒挡板宽度从后端盖向前端盖方向依次减小,分隔筒挡板与电极外壁之间的间隙宽度从后端盖向前端盖方向依次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矿棉科技(宁波)有限公司,未经宝钢矿棉科技(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15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板坯连铸中包内腔结构
- 下一篇:一种旋转斜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