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配装高速内圆磨头的数控机床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1642.1 | 申请日: | 2013-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0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盛焕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盛焕君 |
主分类号: | B23B11/00 | 分类号: | B23B1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202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骆***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装 高速 内圆磨头 数控机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工件切削加工的全自动数控机床,具体的说是指同时具备车、磨功能的配装高速内圆磨头的数控机床。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床是整个机械行业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加工设备,其结构是由工作台、电机、机头、导轨、X向移动拖板、Z向移动拖板和电动刀架等构成,并主要具备车削功能。而对于公差尺寸要求较高的零部件还必须采用二次加工,即在机床车削后还需用磨床进行磨削。二次加工的缺点是:一、二次装夹工件要求较高,工件的同心度、直角度容易偏位;二、分别配备具有车削功能的机床和具有磨削功能的磨床既增加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又增加零部件周转的操作员工,进而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公开的中国专利号为201220493531.5的“一种具有磨削功能的车床”,其披露了一种可用于磨削的车床结构,但是磨削结构设计位置不大可靠,操作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可靠、操作方便,能同时具备车削和磨削功能的配装高速内圆磨头的数控机床,该数控机床在零部件加工过程中能更好的保证精度、减少二次装夹的麻烦、节省设备采购和操作员工的成本开支、提高生产效益、有效降低了零部件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配装高速内圆磨头的数控机床,包括工作台、电机、机头、导轨、X向移动拖板、Z向移动拖板和电动刀架;所述的机头包括固定在工作台上的机头座和安装在机头座上的工件夹头;所述的电机与工件夹头之间设有作动力驱动的带传动连接;所述的Z向移动拖板沿轴向滑移设置在导轨上,该导轨上还设有驱动Z向移动拖板滑移的Z向电机和Z向丝杠;所述的X向移动拖板沿径向滑移设置在Z向移动拖板上,该Z向移动拖板上还设有驱动X向移动拖板滑移的X向电机和X向丝杠;所述的电动刀架安装在X向移动拖板上,所述的X向移动拖板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电子高速内圆磨头,该电子高速内圆磨头沿径向相邻设置在电动刀架一侧。
所述的电子高速内圆磨头为沿径向依次设置1~3个。
所述的工件夹头侧面设有装卸气缸,工件夹头顶面设有编码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机床的X向移动拖板上增设有至少一个电子高速内圆磨头,该电子高速内圆磨头可随X向移动拖板的滑移进行工件的磨削加工,这种结构在机床本身具备的车削功能基础上,还能具备磨削功能,并使得车削、磨削的零部件无需进行二次装夹,有效保证了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也减少二次装夹的麻烦。同时,结构设计非常可靠、操作方便,还能节省设备采购和操作员工的成本开支、提高生产效益,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按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再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1.工作台、2.机头座、3.电机、4.装卸气缸、5.工件夹头、6.编码器、7.X向电机、8.电子高速内圆磨头、9.导轨、10.Z向丝杠、11.Z向电机、12.X向移动拖板、13.Z向移动拖板、14.X向丝杠、15.电动刀架。
配装高速内圆磨头的数控机床,如图1所示,它属于一种能同时用于零部件车削加工和磨削加工的机械设备,其结构主要是由工作台1、电机3、机头、导轨9、X向移动拖板12、Z向移动拖板13和电动刀架15等构成。
所述的工件台1是一块矩形状平台,主要作为机床其他部件的安装基础;所述的机头包括固定设置在工件台1上的机头座2和固定安装在机头座上的工件夹头5;所述的机头座2右侧设有沿轴向平行延伸布置的两条导轨9;所述的工件夹头5前侧面设有装卸气缸4,可用于驱动工件夹头5对于工件的夹持或放开,该工件夹头5顶面设置编码器6,主要用于电路连接电脑控制系统,并控制该机床的全自动加工过程。
所述的电机3安装在机头座2左侧的工件台1上,该电机3与工件夹头5之间设有带传动连接,以作动力驱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盛焕君,未经盛焕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16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