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方滑枕自动拐角铣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3031.0 | 申请日: | 2013-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9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慰军;赵岩;高玉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5/04 | 分类号: | B23Q5/04;B23C3/06;B23C3/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程晓明 |
地址: | 315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滑枕 自动 拐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用铣头,尤其是涉及一种方滑枕自动拐角铣头。
背景技术
目前,对传统柴油机机座缸体的曲轴孔及凸轮轴孔的加工,一般是采用又粗又长的刀排加上若干组镗刀,操作复杂,效率不高且加工精度低,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现采用龙门五面加工中心加工柴油机机体,但该数控机床目前所配备的标准附件铣头无法伸进狭窄的型腔进行加工,因而无法满足加工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伸进狭窄的型腔进行加工的方滑枕自动拐角铣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方滑枕自动拐角铣头,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呈L型,所述的壳体内部设置有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的输入轴竖向设置在L型壳体的竖向腔体内,所述的输出轴横向设置在L型壳体的横向腔体内,所述的输入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的输出轴的中心轴线垂直,所述的输入轴和所述的输出轴通过一对互相啮合的螺旋伞齿轮传动,所述的输出轴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加工的铣刀。
所述的螺旋伞齿轮包括第一螺旋伞齿轮和第二螺旋伞齿轮,所述的第一螺旋伞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的输入轴上,所述的第二螺旋伞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的输出轴上,所述的第一螺旋伞齿轮和第二螺旋伞齿轮相互啮合,将输入轴上的动力传输到输出轴上。
所述的输出轴包括从左到右平行设置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第三输出轴和第四输出轴,所述的第二螺旋伞齿轮固定设置在第一输出轴的后端部,所述的第一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的第二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的第三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第三传动齿轮,所述的第四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第四传动齿轮,所述的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二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的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三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的第三传动齿轮与所述的第四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的铣刀设置在所述的第四输出轴的前端。动力通过层级传递,准确可靠,同时保证了整体的刚度,利于加工精度的提高。
所述的第一螺旋伞齿轮和第二螺旋伞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1,所述的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1,所述的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三传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1,所述的第三传动齿轮与第四传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1。各个齿轮之间采用1:1的速比传动,使得动力传递准确可靠。
所述的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均为直齿圆柱齿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结构的铣头结构简单,可伸进狭窄的型腔进行加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机体等具有复杂型腔零件的狭窄结构孔及面的加工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方滑枕自动拐角铣头,包括壳体1,壳体1呈L型,壳体1内部设置有输入轴2和输出轴,输入轴2竖向设置在L型壳体1的竖向腔体内,输出轴横向设置在L型壳体1的横向腔体内,输入轴2的中心轴线与输出轴的中心轴线垂直,输入轴2和输出轴通过一对互相啮合的螺旋伞齿轮传动,输出轴2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加工的铣刀。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螺旋伞齿轮包括第一螺旋伞齿轮21和第二螺旋伞齿轮31,第一螺旋伞21齿轮固定设置在输入轴2上,第二螺旋伞齿轮31固定设置在输出轴上,第一螺旋伞齿轮21和第二螺旋伞齿轮31相互啮合,将输入轴2上的动力传输到输出轴上。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输出轴包括从左到右平行设置的第一输出轴3、第二输出轴4、第三输出轴5和第四输出轴6,第二螺旋伞齿轮31固定设置在第一输出轴3的后端部,第一输出轴3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32,第二输出轴4上固定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42,第三输出轴5上固定设置有第三传动齿轮52,第四输出轴6上固定设置有第四传动齿轮62,第一传动齿轮32与第二传动齿轮42相啮合,第二传动齿轮42与第三传动齿轮52相啮合,第三传动齿轮52与第四传动齿轮62相啮合,铣刀设置在第四输出轴6的前端。动力通过层级传递,准确可靠,同时保证了整体的刚度,利于加工精度的提高。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螺旋伞齿轮21和第二螺旋伞齿轮31之间的传动比为1:1,第一传动齿轮32与第二传动齿轮42之间的传动比为1:1,第二传动齿轮42与第三传动齿轮52之间的传动比为1:1,第三传动齿轮52与第四传动齿轮62之间的传动比为1:1。各个齿轮之间采用1:1的速比传动,使得动力传递准确可靠。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齿轮32、第二传动齿轮42、第三传动齿轮52和第四传动齿轮62均为直齿圆柱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3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