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扭矩差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3352.0 | 申请日: | 2013-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8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蒋辉;王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隆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8/06 | 分类号: | F16H4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2283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矩 差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大扭矩差速器。
背景技术
对于三轮车或四轮车来说,驱动桥上的差速器则是必不可少的部件;差速器作为一种传动部件,需要其结构紧凑,一般包括差速壳、行星齿轮及半轴齿轮,由于行星齿轮通过差速器壳体带动公转,因而差速器壳体为其中较为重要的传动部件;差速器壳体上传动设有动力输入齿轮,该动力输入齿轮与差速器壳体的连接关系一般为外套并固定连接于一连接盘,没有定位结构,不但同轴度不好把握,且连接强度低,无法传递较大扭矩,因而也不适合小型车辆在农村道路使用;现有技术中,差速器壳体与左右半轴齿轮相对应制成分体式结构,为了接受动力输入,分体式结构的差速器壳体还夹持并通过螺栓紧固设置齿轮;实际上,由于差速器壳体需要转动并传动,分体式壳体的左右两部分之间,该两部分与齿轮之间均需保证良好的同轴度,才能保证差速器的正常运行,并保证其使用寿命和较高的传动效率。而实际应用中,分体式壳体的左右两部分之间,该两部分与齿轮之间由于装配误差,该同轴度并不好把握,延长装配周期,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即使装配时保证同轴度,在长期运行后,在外界环境以及运行因素依然会出现同轴度偏差,由于同轴度的问题,导致摩擦能耗较高,浪费驱动能源。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用于驱动车辆的差速器进行改进,结构紧凑,承受较大扭矩且差速器壳体与动力输入齿轮在安装过程中易于保证同轴度,提高安装效率,并且长期使用不会出现同轴度问题,降低使用成本;并且,由于不存在偏磨,大大降低使用能源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扭矩差速器,结构紧凑,承受较大扭矩且差速器壳体与动力输入齿轮在安装过程中易于保证同轴度,提高安装效率,并且长期使用不会出现同轴度问题,降低使用成本;并且,由于不存在偏磨,大大降低使用能源消耗。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扭矩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齿轮组件,所述差速器壳体为整体式结构,且差速器壳体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缩颈。
进一步,还包括动力输入齿轮,差速器壳体设有用于安装动力输入齿轮并对动力输入齿轮轴向和径向定位的定位止口;
进一步,差速器的行星轮轴穿过差速器壳体并通过沿行星轮轴的径向穿过行星轮轴的固定销固定于差速器壳体,差速器的左半轴齿轮的延伸轴段和右半轴齿轮的延伸轴段分别与差速器壳体转动配合;
进一步,所述固定销沿差速器的轴向贯穿差速器壳体且与动力输入齿轮沿差速器的轴向并列;
进一步,差速器壳体设有用于安装齿轮组件通过的安装过孔;
进一步,所述安装过孔设置于差速器壳体的径向侧壁;
进一步,所述动力输入齿轮靠于定位止口的轴向端面且动力输入齿轮侧面设有用于容纳定位止口的轴向端面的圆形凹槽;
进一步,所述动力输入齿轮为盘状锥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大扭矩差速器,采用整体式差速器壳体结构,长期使用不会出现同轴度问题,运动副之间不会出现偏磨,利于延长差速器及整个减速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由于不存在偏磨,大大降低使用能源消耗;同时,采用整体式结构,还增大了差速器壳体传递扭矩的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壳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差速器壳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大扭矩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1和差速器齿轮组件,所述差速器壳体1为整体式结构,且差速器壳体1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缩颈,该缩颈结构主要是用于转动配合安装于用于支撑差速器的设备,比如变速器壳体;加工时确定较好的同轴度,在安装过程中易于保证同轴度,如图所示,差速器壳体的缩颈即为与差速器壳体整体连接为一体的转动配合轴段1b和轴段1c,安装时直接安装即可,提高安装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隆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隆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33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