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缠带状冷凝管的热水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4331.0 | 申请日: | 2013-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4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伟;吴仁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永伟 |
主分类号: | F24H4/04 | 分类号: | F24H4/04;F24H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12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状 冷凝 水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能热水器水箱,特别是一种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的外缠带状冷凝管的热水箱。
背景技术
空气能热水器也称“空气能热泵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等。空气能热水器中的热泵能把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吸收进来,经过压缩机压缩后转化为高温热能,加热水温。这种热水器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其耗电量是同等容量电热水器的1/4,是燃气热水器的1/3。随着社会的发展,空气能热水器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目前空气能热水器水箱多采用冷凝管内置式水箱或冷凝管外置式水箱。冷凝管内置式水箱,因冷凝管内置于水箱内胆的水中,易结垢、易污染水质、长期振动及腐蚀冷凝管易松脱及穿孔,另因冷凝管内置,还存在维修困难的缺陷。冷凝管外置式水箱,因外置的圆形冷凝管缠绕在水箱内胆的外壁上,冷凝管与水箱内胆,只能形成线接触,接触面积小,换热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凝管与水箱内胆接触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且成本低的外缠带状冷凝管的热水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外缠带状冷凝管的热水箱,包括水箱外壳、置于水箱外壳内的水箱内胆,在水箱外壳和水箱内胆之间设有水箱保温层,水箱内胆上部设有热水出口,下部设有冷水进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状冷凝管;带状冷凝管上端口为冷媒进口,下端口为冷媒出口;带状冷凝管缠绕在水箱内胆的外壁上,带状冷凝管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带状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带状管,通过底面将并联的带状管连接为一个整体,带状管内为冷媒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带状管内设有内螺纹。带状管内设有内螺纹,扩大了冷媒与带状冷凝管之间的换热面积,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及换热效率,也有利于是增强承受冷媒压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带状冷凝管呈螺旋状缠绕在水箱内胆的外壁上并嵌入水箱保温层内,带状冷凝管与水箱保温层面接触,通过底面与水箱内胆的外壁也为面接触。水箱与冷凝管面接触,扩大与水箱之间的换热面积,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带状管在带状冷凝管内纵向贯通成通长空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带状冷凝管采用铝材挤压成型。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的铜管相比,成本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带状冷凝管是呈螺旋状缠绕在水箱内胆外壁上,与水箱接触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换热效率高,系统使用寿命长。且带状冷凝管与现有技术中采用铜管不同,采用的是铝材成型,具有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带状冷凝管4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及图3,本外缠带状冷凝管的热水箱,包括水箱外壳1、置于水箱外壳1内的水箱内胆3,在水箱外壳1和水箱内胆3之间设有水箱保温层2,水箱内胆3上部设有热水出口7,下部设有冷水进口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状冷凝管4;带状冷凝管4上端口为冷媒进口9,下端口为冷媒出口10;带状冷凝管4缠绕在水箱内胆3的外壁上,带状冷凝管4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带状管5,两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带状管(5),通过底面(4-1)将并联的带状管(5)连接为一个整体,带状管5内为冷媒通道6。所述带状管5内设有内螺纹。带状冷凝管4呈螺旋状缠绕在水箱内胆3的外壁并嵌入水箱保温层2内,带状冷凝管4与水箱保温层2面接触,通过底面(4-1)与水箱内胆3的外壁也为面接触。带状管5在带状冷凝管4内纵向贯通成通长空腔。带状冷凝管4采用铝材挤压成型。
冷媒由冷媒进口9加入后,由冷媒通道6通过缠绕在水箱内胆3外壁上的带状冷凝管4时,由气态冷凝为液态,同时放出热量,热量通过带状冷凝管4传热给水箱内胆3中的水,达到给水箱中水加热的目的。
带状冷凝管4采用螺旋形缠绕在水箱内胆3外壁,使得水箱与冷凝管是面接触,扩大与水箱之间的换热面积,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系统使用寿命长,且带状冷凝管4采用铝材成型,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的铜管相比,具有制造成本低的优点。冷媒通道6采用内螺纹结构,扩大冷媒与带状冷凝管4之间的换热面积,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及换热效率,也有利于是增强承受冷媒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永伟,未经黄永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43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