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作用增压液压缸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15697.X | 申请日: | 2013-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3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孟繁茂;赵艾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萃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3/00 | 分类号: | F15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用 增压 液压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作用液压缸,尤其涉及一种双作用增压液压缸。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双作用液压缸是能由活塞的两侧输入压力油的液压缸。它常被用作千斤顶的驱动组件。双作用液压缸的执行器是液压运动系统的主要的输出设备,虽然在大小、类型和设计结构上各有不同,通常这部分也是最能被观察到的部分。这些执行器将液体压力转换成快速的、可控的线性运动或力,从而驱动负载。
比如中国发明公告CN 102410279 A,涉及一种双级双作用液压缸。该液压缸包括有缸体、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杆嵌套在缸体中并与缸体之间形成第一油腔,在第一活塞杆的头端内固定设置有内塞,内塞中开有与第一活塞杆的油口相对应的油孔以及与第活塞杆的内腔相通的油道,内塞中还焊接有与油孔相通的油管,第二活塞杆嵌套在第一活塞杆中,并与第一活塞杆之间形成第二油腔,第二活塞杆也具有油口与内腔,内腔通过油口与第二油腔连通,所述的油管伸入第二活塞杆的内腔且伸入端端口始终处于该内腔中,第二活塞杆头端与油管外壁密封。
但上述实用新型采用活塞嵌套的方式实现双作用的效果,其压力较小无法起到增压效果,尤其在受力大的区域,此实用新型产品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双作用液压缸在横向体积较小的情况下提供压力较小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绞车张紧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作用增压液压缸,包括缸体、活塞杆、主活塞、进油口、主回油口、压板,所述缸体一端封闭,缸体封闭一端设有增压出油口,缸体靠近封闭一端的侧面设有进油口,进油口与缸体封闭端之间设有增压油活塞,在进油口与缸体开口端之间的缸体油腔内设有与缸体紧固连接的隔板,隔板与进油口之间的缸体内腔靠近隔板一端设有主回油口,隔板与进油口之间的缸体内腔设有主活塞,主活塞与活塞杆端部连接,隔板与缸体开口腔之间设有增压活塞,增压活塞与活塞杆固定连接,增压活塞与隔板之间设有增压进油口,缸体开口端设有压板,增压活塞与压板之间设有副回油口,压板中部设有压板通孔,活塞杆从压板通孔中伸出。
进一步,所述增压油活塞与缸体内腔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圈,增压油活塞与缸体封闭端形成增压油腔。
进一步,所述主活塞与缸体内腔的接触面设有第二密封圈,主活塞与增压活塞之间形成主油腔。
进一步,所述隔板与缸体内腔接触面设有第三密封圈,隔板与主活塞之间形成主回油腔,隔板与增压活塞之间形成增压腔。
进一步,所述隔板中心设有活塞杆孔,活塞杆从活塞杆孔伸出,隔板与活塞杆接触面设有活塞杆密封圈,隔板与缸体接触面设有固定螺纹孔,固定螺纹孔沿隔板侧面均匀分布,缸体侧壁与固定螺纹孔相应的面上设有固定孔,固定螺栓穿过固定孔与固定螺纹孔配合。
进一步,所述增压进油口设置于隔板上并与增压腔连通,增压进油口外部通过增压油管与增压出油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增压活塞与缸体内腔接触面设有第四密封圈,增压活塞与压板之间形成副回油腔。
进一步,所述压板边缘均匀分布有通孔,缸体开口端边缘与所述通孔相应的位置设有压紧孔,压板与缸体边缘之间设有压紧密封圈,压板通过与通孔和压紧孔配合的压紧螺栓紧固在缸体上,压板上设有副回油口,副回油口与主回油口连接到回油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活塞双油缸对同一活塞杆增压,在液压缸体积较小和配套设施较少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较大的压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作用增压液压缸主体结构图。
在图中1.增压出油口,2.增压油管,3.主回油口,4.活塞杆密封圈,5.增压油进口,6.隔板,7.增压活塞,8.回油管,9.通孔,10.副回油口,11.压板,12.活塞杆,13.活塞杆孔,14.压紧螺栓,15.压紧密封圈,16.压紧孔,17.第四密封圈,18.固定螺纹孔,19.固定孔,20.第三密封圈,21.固定螺栓,22.主活塞,23.第二密封圈,24.进油口,25.第一密封圈,26.增压油活塞,27.缸体,28.压板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叙述一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萃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萃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56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