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液压泵冷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29108.3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8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展棠;王荣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科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53/08 | 分类号: | F04B5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李德魁;李国钊 |
地址: | 52831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液压泵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结构的新型液压泵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因此,如何防止液压泵过热是保证液压系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如图1所示,传统的防止液压泵过度发热的冷却方法是:在液压泵壳体1的最低处对应容腔11设置冷却油进油口12,在壳体1的最高处对应容腔11设置冷却油回油口13,然后从系统回油管道接一条管路与冷却油进油口12连接,而在冷却油回油口13引出一条回油管道接回油箱,冷却油由冷却油进油口12流入,途经容腔11内的三对摩擦副2后由冷却油回油口13流出,从而构成对流冷却方式。
由于导致液压泵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摩擦生热及液体摩擦生热。液压泵工作时由于运动表面处于摩擦状态,运动部件相互摩擦生热以及高压油通过各种缝隙泄漏到低压腔,大量的液压能损失转为热能致使液压泵壳体温度偏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液压油的粘度降低,轴承5及三对摩擦副2磨损加快,影响液压泵的寿命。因此,这种传统的冷却方法虽然解决了泵内三对摩擦副2的摩擦发热问题并带走摩擦副摩擦所产生的金属颗粒,使泵内摩擦副的温度降低。但是,由于对流的冷却油液没有经过轴承3,所以对轴承3的冷却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在用于立式安装的液压泵,或工作介质为水乙二醇以及使用粘度较低的工作介质的液压系统,传统的冷却方法解决不了轴承的冷却问题。如果轴承由于发热或杂质的进入使得轴承的游隙加大,则不能保证液压泵内部三对磨擦副的正常间隙,同时也会破坏各磨擦副的静液压支承油膜厚度,加剧三对摩擦副的磨损,增加噪音及泄漏量,降低液压泵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液压泵冷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新型液压泵冷却结构,包括液压泵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供装置三对摩擦副的容腔,及所述壳体上设有供安装轴承和骨架油封的安装腔、冷却油进油口和冷却油回油口;所述壳体设有冷却油油道,所述冷却油油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油进油口连通,其另一端于轴承和骨架油封之间的安装腔内壁上形成冷却油出油口。
进一步,所述冷却油油道中设有节流装置。作为一种选择,所述节流装置由滑阀套和设置在滑阀套内的滑阀芯和热胀冷缩片组件组成。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冷却油油道和容腔的分流油道,及所述分流油道中设有压力保护装置。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压力保护装置由压球和压缩弹簧组成,所述压球设置在分流油道的入口处;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分流油道中,其一端与压球弹性抵触以使压球弹性封堵分流油道的入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增加了压力自动保护的同时,冷却油能直接对轴承和摩擦副进行强行冷却并带走杂物,而且冷却效果好,能延长液压泵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所有工况的液压泵,特别是重载型轴承液压泵或者是工作介质粘度低、自身润滑较差的液压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现有冷却方式的液压泵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却方式的液压泵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节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液压泵壳体;11—容腔;12—冷却油进油口;13—冷却油回油口;14—安装腔;15—冷却油油道;16—冷却油出油口;17—分流油道;2—三对摩擦副;3—轴承;4—骨架油封;5—节流装置;51—滑阀套;52—滑阀芯;53—热胀冷缩片组件;61—压球;62—压缩弹簧。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液压泵冷却结构,具有一液压泵壳体1,该壳体内设有容腔11,而壳体设有冷却油进油口12、冷却油回油口13、安装腔14、冷却油油道15、冷却油出油口16和分流油道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科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科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291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