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热敷专用袋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37606.2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7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丽;张玲玲;李静;张晓燕;刘攀;符雯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7/08 | 分类号: | A61F7/08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罗民健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热 专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湿热敷专用袋。
背景技术
湿热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流从而达到消肿的作用,临床上,在周围血管外科经常应用湿热敷的方法减轻局部水肿,例如:静脉炎、淋巴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脉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常用常规静脉输入消炎药、肢体抬高的方法,或者采用硫酸镁溶液浸泡纱布外敷的方法来消炎去肿。临床护士在湿敷的操作过程中,常规做法是,将硫酸镁溶液浸泡过的湿敷纱布敷于患处,然后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裹后用胶带进行固定,这样易出现硫酸镁液体外渗,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纱布上硫酸镁溶液的温度和湿度降低,需要不停的更换纱布以达到湿热敷的目的,更换过程复杂繁琐,而且既不美观也不卫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用浸湿硫酸镁溶液的纱布进行湿热敷时,存在患者的携带和使用不方便、更换过程复杂繁琐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湿热敷专用袋。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湿热敷专用袋,包括袋体以及分别设在袋体两侧相对的侧边上的固定带,所述袋体两侧的固定带自由端的端部设有相互粘合的魔术贴,所述袋体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密封包装层、热敷袋、防渗漏隔离层以及浸有质量浓度为50%硫酸镁溶液的纱布层,所述纱布层通过魔术贴粘合在防渗漏隔离层上。
所述固定带的个数为至少4个。
所述的固定带通过缝合线与袋体固定连接成一体结构。
所述的纱布层是由2-4层医用脱脂纱布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所采用的热敷袋有市售,热敷袋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根据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原理,利用木炭的强吸附性,在木炭的疏松结构中储有水蒸气,随着木炭的冷却,水蒸气被液化成水滴流出,并与空气和铁粉接触,在氯化钠的催化作用下较为迅速的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并放出热量,热敷袋的袋子材质采用微孔透气膜制作。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去掉位于袋体最外层的密封包装层,使热敷袋的透气膜暴露在空气中,空气中的氧气通过透气膜进入到热敷袋中,轻轻揉搓热敷袋,热敷袋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具有温度恒定、温度变化范围小和热敷时间长的特点。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浸有质量浓度为50%硫酸镁溶液的纱布层通过魔术贴粘合在防渗漏隔离层上,然后通过固定带固定在人体待敷部位,热敷袋为外敷提供热量,使用者无需不停地更换纱布,使其使用和携带方便,清洁卫生,可循环利用;制作成本低,易于向市场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袋体,2、固定带,3、魔术贴,4、密封包装层,5、热敷袋,6、防渗漏隔离层,7、纱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湿热敷专用袋,包括袋体1以及分别设在袋体1两侧相对的侧边上的固定带2,袋体1两侧相对的侧边的每个侧边上固定带2的个数为至少2个,所述袋体1两侧的固定带2自由端的端部设有相互粘合的魔术贴,所述袋体1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密封包装层4、热敷袋5、防渗漏隔离层6以及浸有质量浓度为50%硫酸镁溶液的纱布层7,所述纱布层7通过魔术贴粘合在防渗漏隔离层6上。
上述的固定带2通过缝合线与袋体1固定连接成一体结构。
为了更好的实现湿热敷的目的,上述的的纱布层7是通过2-4层医用脱脂纱布缝合成的一体结构。
在对患者进行湿热敷时,防渗漏隔离层6对纱布层7上浸有的硫酸镁溶液起到一定的防渗漏和防蒸发作用,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纱布层7上浸有的硫酸镁溶液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蒸发,此时可将纱布层7取下进行更换,由于纱布层7和防渗漏隔离层6之间通过魔术贴粘合,使其更换过程简单。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无需用手或胶带固定袋体1,可以达到湿热敷的目的,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使用方便,美观,易于向市场推广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76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