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包电池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38634.6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5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彪;杨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支架,尤其是一种软包电池支架。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备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成为动力电池的首选,特别是软包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高灵活性等优点,成为目前电动车辆普遍使用的动力锂电。
但是,动力电池组在大电流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积聚大量的热,若热量不及时排出则电池组温度急剧升高。特别是大容量电池组,由于兼顾能量密度,软包电池的排列通常较为紧凑,使用数量较多的软包电池之后,通常放热量更高更易积累热量,从而导致热失控,进一步带来电池释放气体、冒烟、漏液的后果,甚至可能会引起电池发生燃烧。所以,动力电池的温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软包电池固定结构对高能量密度且发热量大的电池组散热效果较差。
专利号为CN20122054764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软包装电池的固定与连接支架。该专利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支架本体和极耳连接块,软包装电池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支架本体在对应软包装电池极耳位置处设有所述极耳连接块与软包装电池的极耳接触,相邻支架本体之间的极耳连接块通过金属连接板采用可拆卸结构连接,这种设计可以将软包电池固定在电池组内,对散热有一定帮助,但是不能完全满足软包电池组的高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具备优异散热性能的软包电池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包电池支架,用于夹持软包电池,它包括内部中空呈方形的框体,所述框体的一面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框体的凸起,所述框体另一面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凸起的凹槽,所述的框体的四条边上各设置两个以上的贯通槽,所述贯通槽将框体外侧与框体内侧连通,所述框体上相对的两条边之间设置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内部设置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连通框体上相对的两条边上设置的贯通槽。
在框体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框体的凸起,框体另一面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凸起的凹槽,一个框体上的凸起部分插入另一个框体上设置的凹槽,两个框体形成夹层,组装时将软包电池置入夹层中即可;所述贯通槽将框体外侧与框体内侧连通,贯通槽将框体内部与外部连通,使得外部冷却气流能够进入框体内部;框体内部设置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内部设置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将相对的不相交的两条边上的贯通槽连通起来。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内部设置散热通道的铝板。
将内部设置散热通道的铝板作为散热装置,内部的散热通道可以将相对的不相交的两条边上的贯通槽连通起来,使得电池箱内的散热空气可以流经整个框体,从而给电池模块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铝板的表面积等于框体的中空面积。
设置在框体内的铝板优选填满框体的中空面积,便于对紧贴着的软包电池进行热量传导,且增加铝板的面积有利于在其内部增加散热通道的数量。
作为优选,所述铝板内设置的散热通道与框体较长的边框垂直设置。
由于软包电池的形状,限定了框体设计成方形或矩形更合适,将铝板内设置的散热通道设计成与框体较长的边框垂直设置,有利于减少散热通道的长度,便于散热气流更快地通过,增加热传导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铝板的厚度不大于框体的厚度。
为了使得软包电池支架对软包电池的夹持效果更好、更稳固,也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铝板与框体的组合要尽量薄,同时使得框体对软包电池起到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软包电池支架很好的保持对软包电池夹持稳定性;对支架进行散热结构设计,在支架上增加贯通槽,并加入具备散热通道的散热铝板,使得组合之后的电池组内部具有使得冷却气流流通的散热风道;同时,将支架上设置的铝板与软包电池贴合在一起,增加热传导能力,增加冷却气流的散热能力;而且有利于降低电池组内部所有电池单元的温度均匀性,减小温差,降低温升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软包电池支架正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软包电池支架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公开的散热装置示意图。
其中1.框体,11.凸起,12.贯通槽,2.散热装置,21.散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未经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86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换向器自动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编码器定位压片和编码器固定装置